智库视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安徽、浙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经验及对江西的启示
一、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历程与经验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安徽迈入长三角一体化“旁听”行列,到积极向沪苏浙等长三角发达城市“插班”学习,再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全员“入长”,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正式生”。多年来,安徽始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实现了从昔日“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的完美蜕变。在这一过程中,安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形成了诸多创新经验。
(一)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历程
随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及长三角自发协同发展的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逐步转向由市场力量主导,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内陆大省安徽抓住此机遇,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其融入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渐进性特征,大体可以分为“旁听生”“插班生”和“正式生”三个阶段。
1.1990年-2007年:旁听期
1990年4月我国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两个月后安徽即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战略决策,旨在依托沪苏浙助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并相继推出加快省际交通设施建设、在沪苏浙投资建设开放平台载体等诸多举措,为安徽尽快融入长三角、加快对外开放等奠定重要基础。1992年至2001年,沪苏浙三地逐步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但安徽始终未被纳入。2005年安徽提出“东向发展”战略,依托自身工业化基础以及较低的土地、人力成本,吸引企业到安徽投资设厂,大力发展制造业,积极嵌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
2.2008年-2017年:插班期
2008年9月,国家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三角地区发展提出新要求。同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扩容”,安徽省主要领导首次应邀出席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安徽正式开启“插班”生涯。2010年-2018年间,安徽从省会城市合肥开始逐步进入长三角体系,到2018年4月,安徽共有12个城市被纳入长三角。其中,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之一,从国家层面确认了安徽作为长三角一员的重要地位。
3.2018年至今:正式期
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全省域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地区。2019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将长三角区域范围正式定为苏浙皖沪四省市全部区域,安徽全省得以加入长三角,显著提升了安徽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这一时期,安徽全面开启长三角“正式生”生涯,在科技创新、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等方面全方位融入长三角。2022年1月,安徽正式发布《安徽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行动方案》,进一步为新发展阶段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指明方向。
(二)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的经验分析
1.主动作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区域合作主要由行政力量主导,最初安徽并未被纳入合作“核心圈”。随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及长三角自发协同发展的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逐步转向由市场力量主导,且区域内部协同、融合、互补等特征显现。在国家层面的长三角一体化还未明确之时,安徽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趋势,并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推进与长三角地区深度合作。早在20世纪90年代,安徽不仅就从战略规划上明确提出积极融入长三角,而且充分把握产业梯度型转移规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夯实融入长三角的基础条件,最终在国家支持与自身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安徽成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2.发挥优势,全方位开启跨区域合作
和沪苏浙相比,安徽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加之苏皖文化、语言、地理相近,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依托自身良好优势条件,积极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的互补合作,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科技创新方面,积极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和G60科创走廊5个产业联盟,在量子信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在协调共建方面,持续扩大与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力度,积极引入帮扶城市在皖北的项目与投资;在绿色共保方面,在省际毗邻地区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联合打造长三角生态屏障;在开放共赢方面,强化基础设施联动、开放平台共建等,积极对接上海金融资源;在民生共享方面,在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等方面强化联系,不断打造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3.抢抓机遇,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安徽自2005年提出向东发展战略后,就紧紧抓住长三角产业升级和外溢的机遇,积极做好技术收储、项目落地、产业承接等相关工作,并充分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高端技术、资本等赋能,实现从加工制造业的中低端制造环节逐步攀升到涵盖技术研发、设计等中高端环节,推动产业转型跨越。同时,安徽将自身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一方面,向东承接沪苏浙的先进产业,实现合作创新发展,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竞争;另一方面,把一些富裕的优质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获取发展空间。此外,安徽是全国第一个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省份,先后召开“制造强省万人大会”、三次“民营经济大会”,在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出台“专精特新”发展意见、第一个修订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第一个出台国家级“小巨人”奖补政策,在打造全国制造业强省方面主动作为,显著加快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为深度融入长三角打下坚实基础。
4.优化环境,多措并举打造市场主体“强磁场”
为加强与长三角的经济联通,安徽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宜商环境等软硬件发展环境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强化与沪苏浙等地的交通设施互通,截至目前,安徽已成为全国交通网络最密集的省份之一。高铁运营总里程达2400公里,居全国第2位,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运营里程和密度均居长三角首位。合肥、芜湖等国家级物流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让安徽成为东西南北经济要素的汇流地。同时,安徽积极开展宜商环境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由省级领导担任“链长”的产业链链长制,不仅有效压减了企业制度成本,而且在疫情期间为企业及时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支撑。2021年,安徽的制造业营商环境排名全国第7,其中“政策”项排名全国第2。此外,安徽设立了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链主”制,由“链主”负责在“双招双引”中撮合上下游,设计招引路线图,吸引上下游企业更多地到安徽来,效果显著。
5.布局长远,精准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安徽围绕制造业发展持续深耕,瞄准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引进培育了多家明星龙头企业。一开始,依靠较强的工业基础以及持续细化完善的产业支持政策,安徽吸引了众多家电领域龙头企业来皖投资设厂。此后,安徽以家电产业为抓手,形成了一整套专项政策组合拳,推动电子信息、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光伏、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实现飞速发展,产业基础水平和产业链完善度持续提升。2017-2022年,安徽累计安排制造强省建设资金119.4亿元,并成立了2000亿元“基金丛林”,发挥对社会资本的“撬动效应”,持续推动安徽制造业做大做强和提质增效。此外,安徽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为抓手,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和合芜蚌创新试验区建设,持续丰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功能,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知识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变,“科创+产业”释放巨大裂变效应,让安徽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具有先进的科技创新优势。
二、浙江接轨上海的经验做法
长期以来,邻接上海是浙江发展的重要区位优势,也是浙江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一重要优势,全方位对接上海,是浙江提升在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性举措。浙江全方位全领域接轨上海并非机械被动地等待上海的“辐射”和产业转移,而是充分认识、利用自身优势,练好内功,主动接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一)试点先行,持续优化完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
第一,依托嘉兴区位优势,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印发《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实施方案》,在轨道交通接轨、园区建设等八大重点事项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特色小镇创建、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等十五项创新改革项目支持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第二,立足浙江大花园建设,由省级层面主导,统一制定招商引资政策,依托浙江数字经济、民营经济、生态经济等方面优势,高标准推进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第三,以示范区共建共融为契机,探索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实现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等方面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同时推行人才资质互认,建立健全与上海接轨的外国人就业管理制度、高层次人才福利政策等。第四,以湖州市、丽水市为重点,积极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共同构建一体化示范区紧密型联动区,复制推广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经验,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
(二)平台跟进,建设形成汇聚上海高端要素资源引力场
第一,立足浙江大湾区建设,在浙江自贸区赋权扩区时推进打通与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连接通道,推动形成一体化的长三角自贸区。第二,积极推进大小洋山(洋山港区)全域一体化开发建设,推动洋山港区成为支撑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货物进出、江海联运的主要节点枢纽。第三,深化国际油气交易中心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期现合作,共同建设期现一体化的油气交易市场。第四,把握进博会机遇,邀请参展商赴浙江各地举办相关进口展、招商投资推介会等活动,推动进博会相关项目到浙江落地。第五,以嘉善片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等平台整合优化,支持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提升和嘉兴综保区B区赋权扩容,打造临沪高能级智慧产业新区,吸引汇聚上海的高端要素。第六,以浙江在沪人才联合会为桥梁和纽带,做好以才引才、以才引企工作,赋能推动长三角G60浙江科创基地开花结果,共同构建长三角产业创新协同体系。
(三)产业联动,以产业链为纽带实现经济发展合作互补
第一,接轨张江高科技园区,推动平湖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建设,积极承接上海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和中高端产业协作转移。同时以上海石化项目为推手,在浙沪新材料产业园合作建设绿色新材料项目。第二,接轨金桥加工区,积极促成上海通用汽车集团在浙江进行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布局,主动承接其产业转移。第三,接轨临港产业园区,以浙江临港现代装备·航空航天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大力承接上海龙头产业项目的落地,着力引进以整机、整车、整套为主攻方向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瞄准龙头带动型临港装备制造业项目,积极对接上海地区的园区平台和央企国资。第四,吸引上海金融机构把数据备份、金融软件开发、金融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训、后台呼叫中心等业务迁移至浙江,积极促成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宁波股权交易中心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合作,积极促成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浙江设立服务基地,同时依托浙江各类金融创新平台,与上海相关行业协会、平台进行深层次对接和合作,出台优惠的引才引资政策,吸引上海金融服务机构在浙江设立分部或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三、对江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启示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同时毗邻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交通体系纵横交错、通江达海,区位优势明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江西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能够为江西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一)自觉增强战略主动性
江西可以借助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生态等比较优势,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从规划编制、飞地共建、资源共享、基建互通等方面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更加主动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接受长三角的辐射和带动。
(二)强化基础设施对接性
江西处于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交汇点,长江中游城市群关键位置,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进行前瞻布局,充分发挥赣东北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增强内联外通能力,同时强化网络信息“软联通”,增强资源、信息、人文等交流互动。
(三)提升产业对接系统性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一方面,江西要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持续推进赣浙边际示范区建设,推动长三角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有序向江西转移。另一方面,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来赣投资兴业,为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强劲动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与长三角产业协作的契合度。
(四)强化科技创新联动性
江西可以积极推动在相关高校与长三角地区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建立常态化全方位对接机制,鼓励争取相关科研院所在江西设立分支机构,促进区域间人才柔性流动,打造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产学研协同的发展格局。同时,做大做强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逐步构建起包括科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的科技创新形态,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信息成果的快速集聚,努力打造承接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
(文/国研智库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