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告|“逆全球化”与中国粮食安全

2022-10-20 09:56:00BY:lyw
【字体: 打印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叠加疫情蔓延及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给全球农业发展与粮食供应体系、粮食国际贸易与市场体系及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韩杨近日在《中国经济报告》2022年第5期撰文,针对如何应对“逆全球化”、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推动更有效率的资源要素配置,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国际供应的不确定性。一是在品种方面分类施策。针对短缺饲料粮品种,以扩面、提单产、降成本为重点,提升国内短缺产品产能。二是更有效率、更大范围地优化各类资源要素配置。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空间拓展多元食物资源开发路径。要在政策托底的基础上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健全完善经营机制;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造粮食和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价值量提升;拓展农业增值空间,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推动更高水平的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供需动态平衡,确保外部供给稳定可靠、内部消费科学合理。一是在外部供给端,重点放在进口依存度高、集中度高的品种,统筹协调进口多元化战略的长期布局和农业“走出去”的阶段性重点任务。二是在消费需求端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做好需求侧全链条节粮减损管理。

三、推动形成更公平包容的全球粮食治理体系,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第一,积极利用好全球粮食治理平台,推动形成更公平包容的全球粮食治理体系,提高我国在全球粮农治理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第二,利用好现有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平台,积极参与各涉农国际组织的席位选举和职位推荐工作。第三,借助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理事会、联合国粮食计划署(WFP)执行局、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执董会、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CFS)等常设领导机构,深化南南合作,继续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低收入缺粮国提升粮食生产、收储、节粮减损等能力,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创新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加强粮农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升自给能力等;用好二十国集团(G20)、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将维护粮食安全作为优先议题,促进全球农业均衡发展,促进出口大国和缺粮国的互信和紧密合作,减少贸易和技术壁垒,合理调控粮食能源化利用,推动形成全球粮食定价中心多元化机制;促进国际粮食贸易畅通,构建更为平等、合理、包容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机制。

(整理/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