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告|如何促进更多中国大企业迈向世界一流

2022-11-17 10:50:41BY:lyw
【字体: 打印

对中国大企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来说,2022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未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中,既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引导、推动与支持,更需要企业自身为之而不懈奋斗。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相关课题组近日在《中国经济报告》2022年第5期撰文,对中国大企业如何迈向世界一流企业提出了对策建议。

第一,以创新突破推进技术自立自主。一要高度重视创新突破,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承担相应科研任务,紧紧围绕产业“卡脖子”领域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二要变革科研创新管理,落实科研创新“揭榜挂帅”制度,加大基础领域研发投入力度,完善科研投入产出考核。三要善于借力创新,搭建公共创新平台,多方位开展研发合作。四要优化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原创性技术、关键创新成果科研人员利益分享力度,丰富关键科研人才激励方式。五要全力引进高端关键人才,建立全球高端人才信息库,执行高端人才特殊薪酬制度,强化高端人才医疗健康与家庭生活保障关怀,建立健全科研创新容错机制。六要畅通科研成果商业化应用转化渠道,确保有市场前景的科研创新成果快速完成商业化应用。

第二,围绕主业打造强大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应当是主业突出、竞争力领先的企业,主业竞争力是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核心。一是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全面梳理企业现有业务,清理退出无竞争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实现聚焦发展。二是围绕主业进行全球投资布局,快速打造全球行业优势龙头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浪潮中进一步强化中国大企业的全球领导地位。三是弘扬工匠精神,开展卓越管理,严格品质要求,将核心产品(服务)打造成具有全球美誉度的卓越产品(服务),以卓越品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黏性。四是进行全球专利布局,一方面做好国内专利申请与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做好专利布局。要通过技术进步,牢牢掌握国际标准必要专利。五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加入国际标准组织并参与相关活动,积极推动并参与或主导制定行业国际标准。

第三,发展壮大世界知名品牌中国方阵。一是强化品牌意识,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做好中国品牌的国际推广,不断提升全球品牌知晓度与美誉度。二是加强品质管理,铸造中国产品良好口碑,全面扭转提升中国产品与企业的全球形象,赢得全球用户信赖,增强全球用户黏性。三是提升品牌发展能力,积极应用品牌管理的科学理念与方法,持续提高企业品牌管理与运营能力。四是全力塑造“全球优秀企业公民”良好形象,确保诚信守法与合规经营,积极参与全球慈善活动,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五是积极参与全球知名品牌评价活动,展现中国品牌综合实力,借助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榜单,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全球形象,加快全球品牌推广。

第四,全面提升企业治理与管理水平。一要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健全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二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引入实施现代管理方法,全面推进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要建立长效机制,抓牢抓实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三要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探索提炼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中国式管理新模式。四要加强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内控体系,规范开展投资风险评估,动态监控评估风险隐患,制订风险应对预案,抓好风险应对演练。

第五,更好激发与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一是切实提升企业家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方式方法,熟练运用现代管理工具,增强决策分析能力。二是提升企业家的战略远见能力,能对宏观经济、产业和企业中长期发展做出科学预判,不醉心于追求短期利益,坚持以长远发展视角来统筹安排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培育和聘用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不拘泥不满足于本土市场发展,主动站在全球一体化的战略高度来进行企业研发、生产与营销布局,敢于与全球优秀企业直接进行竞争。四是培育和聘用善于在逆境中拼搏进取的企业家。当前,受疫情与国际政治经济不利因素冲击,中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企业家的艰苦奋斗精神尤为重要。五是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要让企业家合理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企业既要有创新发展的容错机制,也要有决策失误的追究补偿机制,要让企业家敢于决策、科学决策。

第六,多维度推进补短板、强弱项。一是做好国际大企业产业结构对比分析,把握我国大企业产业结构短板。二是在大力发展现有产业的同时,紧盯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三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业设计软件、新型先进工艺、高端装备、新型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四是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在创新能力、品牌实力、治理能力、价值创造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七,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转变片面强调速度和规模的传统思维,摆脱要素投入、资本投入的路径依赖,以大格局、大思路开辟一条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的碳达峰、碳中和之路。二是增强绿色转型主动性,将绿色转型作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公司整体战略,根据自身发展和碳排放现状,制定企业内部相应的低碳发展政策。三是制定绿色低碳转型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节能减碳重大关键技术创新,自主开发或引进绿色低碳技术与装备,研发与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四是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转型。五是学习借鉴世界一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加强 ESG 信息的主动披露,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第八,促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一是制造企业价值链与服务要素深度融合。随着制造业发展和分工深化,价值链不断分解,研发、生产、营销、配送、维护等各个环节重新组合,以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服务要素深度融入制造业价值链,从而出现制造和服务从企业组织中不断分离、在业务上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趋势。二是服务企业凭借服务优势与制造过程深度融合。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业企业,也可以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环节。如研发企业依托自己的发明专利、设计机构依托自己的自主创新设计、流通企业依托健全的销售和物流网络、终端零售企业依托所掌握的海量消费行为数据,寻求实现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利用自身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建立自己的制造工厂。互联网服务平台利用在服务终端积累的大量客户和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大数据,布局拓展制造业务或者开发生产能够与自身互联网业务形成战略协同的硬件产品,就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主动探索。

(整理/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