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告|有效扩大和更好满足内需的对策建议
中央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对有效扩大和更好满足内需提出新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内需增长空间巨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近日在《中国经济报告》2022年第5期发表相关研究报告,针对如何尽快扩大和更好满足内需,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文章要点如下: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市场供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大力推进服务业“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有序放开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准入与运营限制。
有效增加高水平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升级和服务业加快发展,拓展多样化供给渠道,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教育、文体、医疗、养老、托育等有效供给。研究推进服务业质量立法,加快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实施,不断提升供给品质。
完善与创新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和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市场分割。消除市场主体歧视,保障各类主体公平竞争。完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则,加强反垄断执法。尽快明确资本“红绿灯”管理制度,减少政策模糊性,防止强监管政策效应叠加出现“合成谬误”,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坚持公办托幼、教育、养老等机构公益性定位,在各项扶持政策上与民营企业一视同仁。
完善要素市场和深化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资源、要素和服务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全面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探索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搭建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交易平台。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管控方式。
二、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优化社会政策,提升居民消费保障能力和水平
改善居民收入及分配结构。建立工资收入与当地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及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等因素相适应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动态调整制度。改善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完善抵扣政策。完善资本市场制度,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规范社保基金管理。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群体的覆盖。引导大型企业发展企业年金。推动商业保险与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险等数据共享与合作。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国家对吸收农民工就业、安居较多的城市,在财政补助、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确保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义务教育,在保障性住房上给予市民待遇。逐步将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扩大到在城市中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群体。
三、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夯实扩大内需的制度基础
大力提升消费平台支撑能力和水平。加强商业设施统一规划,增加城市商业创新项目土地供应。鼓励地方结合特色消费资源,推动新型消费业态发展。促进商旅文体、医游购娱等多产业融合。大力增加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城市更新和旅游设施建设。将新国货新品牌纳入首店、首发、首秀支持范围。
探索完善扩大消费的相关税收制度。探索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适时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缩小国内外价差。探索部分消费税央地共享,提高地方扩大消费积极性。进一步落实跨区域经营商业连锁企业合并纳税政策。
完善消费金融制度和加快公积金制度转型。加快线上线下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公积金制度转型,提高提取和支付便利性。择机推广北京等城市租房消费试点经验,有序引导推动“三金合一”。
有序取消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规定。分阶段、分区域取消汽车限购,引导从购买管理转向使用管理;进一步放宽汽车改装相关限制;逐步取消皮卡、自行式房车在进城、通行和露营等方面的限制。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平稳释放年轻消费群体自住型、改善性住房需求。
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全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投资和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着力加强制造业企业创新转型能力建设。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产业升级和进行数字化改造。成立产学研联合攻关联盟,加快突破核心技术、材料和设备短板。通过税费减免优惠和低息贷款等方式支持设立专业的科技服务型企业,缩短中小企业的研发周期,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加快形成促进制造业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正确导向。加大对“僵尸企业”的处置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
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增加公共投资前瞻布局和前期投入,创造消费市场,吸引私营企业增加投资。加强对投资权益的保护,对民间投资所受的损失要有一定的补偿机制,从而进一步坚定投资信心。
五、扩大服务业制度型开放,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机制
进一步扩大社会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利用自贸港和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及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等开放平台,加快商品、技术、质量、服务等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加大金融开放力度,丰富国内居民投资产品,拓宽投资渠道。
以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为重点构建免税零售体系。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扩大与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中高端商品进口,大力发展免税零售业态,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开发邮轮等巡游场景下的免税零售。鼓励互联网电商平台与国际免税龙头企业合作,抢占全球免税零售市场。
六、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内需潜力加快释放
以数字化为导向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促进物联网、绿色环保等技术深度应用。布局建设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进一步增加城市充电站(桩)建设并优化布局。加快推进下沉市场电力电信、充电加油、物流配送快递等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建设。
以城市化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快推动城市商业基础设施升级。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大型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传统商圈、商业街提档升级。结合城市更新,完善城市休闲空间、综合交通枢纽商业设施,开放城市地下空间。
以县城为核心着力提升农村地区消费供给能力和水平。打造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以城带镇、以镇连村、县乡联动的新型农村消费格局。重点完善县域商业设施布局,改造提升农贸市场,促进县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发展,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网络下沉,以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发展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尤其要完善农村“最后一公里”物流网络,保障县城到农村的流通渠道畅通。
以促进服务消费为重点,加快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研究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完善养老设施和服务监督管理办法。鼓励嵌入社区的养老机构为居家养老者提供在宅专业护理、紧急救援等服务。加大居家适老化改造力度。将 PPP 模式引入小区改造,增加社区文化、健身、商业设施供给。加快落实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政策。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设施建设,为无力进城、留守农村、能力较弱、收入较低的人口特别是老人、儿童等提供社会服务保障。
七、完善绿色消费制度,推动形成绿色健康消费风尚
夯实绿色低碳生产消费制度保障。将绿色生产消费重要领域和环节纳入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绿色标签制度,加快构建碳足迹核算体系。探索碳核算和交易逐步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延伸,建立个人碳账户。
增加对绿色产品服务消费补贴。重点强化对绿色家电、绿色住宅和新能源汽车消费的补贴。推动超龄大家电绿色化智能化更新换代。倡导可循环重复利用、再制造、闲置物品流通交易和消费,鼓励互联网平台发展二手商品交易、共享经济等业务。
明确政府绿色采购义务。明确各级政府及央企国企的绿色采购义务,通过增加对新能源汽车、零碳供应链及绿色商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加强审计监督和第三方评估。
八、加快新技术应用推广,打造消费数字化创新转型新动能
加快创新数字经济时代消费新模式。以科技赋能引领新型消费发展,丰富“互联网 +”消费新体验,利用大数据、VR等技术加速数字消费场景落地。
推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强化线上线下融合,着力发展商旅文体融合的服务业态,打造多样化场景,以技术优势促进效率提升。发挥平台及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开展整体智能化升级和长期运营管理。
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畅通培训补贴直达企业和培训者渠道,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将动态发布的新职业及时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不断提高各类消费产业发展能力。
九、探索建立适应内需发展要求的统计体系
健全生活服务消费统计。在完善生活性服务业统计分类的基础上,加强新业态、中小服务业企业纳统,完善统计核算办法,适时发布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等数据。
加快试点采用市场租金对住房消费进行核算。率先在租赁市场发达的人口净流入城市试点采用市场租金方法核算自住房的住房消费,完善住房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提高其国际可比性。
积极利用大数据推进消费统计创新。利用各类消费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丰富和完善消费统计数据来源,及时准确反映消费及内需发展新趋势新特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精准扎实的数据支撑。
(整理/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