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视点|深圳:从“生态立市”到“美丽中国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跨越式发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融入城市基因,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在超大型城市绿色转型上走出了一条符合深圳定位和特色的道路,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圳答卷。
|做出绿色低碳的“深圳表率”
深圳历经“三来一补”、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等四次经济转型,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已成为全国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最低和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大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领跑全国。2021年,深圳GDP突破3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7.37万元,经济总量居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首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城市首位。在实体经济日益壮大的同时,深圳市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别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和1/8,均处于国际先进、国内大城市最优水平,绿色竞争力在全国289个城市中排名第一。深圳市着力构建低排放、低消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和集聚度居全国前列,绿色科技创新驱动不断增强,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升级协同推进,在核能、智能电网、太阳能、储能、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同时,深圳市是国内电气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用电密度在全国超大型城市中位居第一,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达全市总装机容量78%,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逐步成型。经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调整,深圳市经济增长与能耗、碳排放基本实现脱钩,绿色低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
|展现和美宜居的“深圳魅力”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深圳整个城市建设和生活的主基调,早已渗入深圳市民生活方方面面。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到绿色生活,从绿色城区、绿色园区到绿色社区,深圳市正在全方位推动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深圳已成为全国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和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在36座重点城市中位居榜首,在全球首个实现公交车和出租车100%纯电动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公共充电桩密度全国第一,新车电动化率和保有量电动化率均位于全国领先地位。广大公众踊跃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商场、绿色医院等生活方式蔚然成风,逐渐融入深圳城市精神内核。同时,深圳市全方位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携手港澳共建绿色湾区,积极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连续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低碳城论坛,率先加入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两次获得C40气候领导联盟城市奖,与多国签署了低碳城市建设合作协议,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夯实天蓝水碧的“深圳底色”
面对资源空间趋紧、环境人口压力上升等问题,深圳市坚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动“蓝天、低碳和经济”协同“三达”,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并成为全国首个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2021年,深圳市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为96.2%,PM2.5年均浓度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灰霾天数创1988年以来新低;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转好,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生活垃圾回收利用能力居全国前列;实施陆海统筹的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森林、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保育“地域最小超大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打造“千园之城”“山海连城”“候鸟天堂”,等等。深圳市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度融合,“深圳蓝”“深圳绿”生态名片愈擦愈亮,碧水蓝天、绿水青山已经成为深圳市最靓丽的一抹“底色”。
|提供先行先试的“深圳经验”
改革创新是深圳市最突出的特色。近年来,深圳市紧紧抓住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大胆创新、敢闯敢试”的改革主动性自觉性,更加突出制度的“首创”“率先”,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碳交易市场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标准化等领域持续开展改革探索实践,谋划编制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规划方案,构建起相对完善的绿色低碳制度框架和治理体系。截至目前,深圳市先后出台50余部生态环境领域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30余部生态环保法规在全国率先出台,在国内首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等多项地方标准,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环境地方标准体系。同时,深圳市制定了“1+N”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启动了全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开展近零碳排放权试点,积极推动全民参与的碳普惠工作,试点建设国内首个碳币服务平台,“双碳”制度体系逐渐完备。深圳市正在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新时代不断创造新的深圳经验。
(文/国研智库宜商环境研究中心 胡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