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告|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对策建议

2022-12-15 15:37:00BY:lyw
【字体: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设人才强国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作出了具体部署。建设人才强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思路、规模质量、区域布局、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要求。正确认识和面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明显短缺、吸纳人才的产业和企业载体不够、人才交流合作和协同发展有待加强、海外引才存在不少障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建设人才强国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佐军、副研究员孙飞近日在《中国经济报告》2022年第6期撰文,对如何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文章要点如下:

(一)不断提高自主培养人才的质量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建立和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模式创新激发人才活力。优化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基础学科人才、高端人才。建立贯穿高、中、小、幼教育链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让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动机、创新能力根植于更广泛的群体中。深化产教融合,从改革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入手,将产业需求变成科研导向,围绕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充分调动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培育的积极性,构建更广泛的校企联盟,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按照二十大报告要求,着力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培养更多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创新人才。

(二)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对海外人才的吸纳力和承载力

面向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重点产业领域,着力优化科技人才培养结构,在继续扩大和提升理工等市场需求较大学科学生培养规模和质量的同时,培养一批急需紧缺的优秀科技人才。持续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为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积极推进国内产业企业国际化进程,大力支持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科研机构等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产业化基地等,引聚海外人才。通过延长和提升产业链带动创新链发展,用创新链促进人才链,提升产业和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为人才提供发展舞台。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资金投入,缩小中美产业和企业研发投入差距,改善高层次人才在中国工作的科研条件,增强国内产业对海外高科技人才的吸纳力和承载力。高度重视产业企业安全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建立健全关键核心产业保护制度体系,通过保障产业企业安全来保护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发展舞台”。

(三)持续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和协同发展

积极推进全球人才资源共享,全面理性看待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合作培养人才的广泛基础和巨大潜力,增强国际间战略互信,共同抵制夸大国际人才培养交流风险的“谬论”,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增强大局意识,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打击人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促进人才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打破区域人才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省市之间、大陆与港澳台之间人才资格互认,实现人才跨区域流动后档案信息的及时调动储存。强化国家区域人才政策引导,推动财税、金融等人才支持政策适度向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倾斜,促进人才在区域的合理布局,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和共享“急需紧缺”人才。

(四)创新引才引智方式,积极应对国际人才竞争

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和中美科技竞争,加快转变人才引进理念,减少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企业、猎头机构、社会组织的作用,创新引才引智方式,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推行“用人单位为主、政府为辅、社会协同”的人才引进方式。加快改革创新,以自贸区为平台设立真正的人才特区,开辟引才“绿色通道”,给予人才特区在人才引进、管理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和试验探索权。加快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国际化高端人才智库,着力解决国际人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支持智库等机构定期举办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论坛,研讨交流国外人才信息,为人才引进提供科学依据。

(五)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深化人才发展领域“放管服”改革,促进人才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充分“放权”和“授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让用人单位有更多的自主权决定人事任用、晋升及其薪酬、奖励政策等。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鼓励发展专业性人才服务机构、高端人才猎头组织,构建市场化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有序承接政府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创新人才流动体制机制,破除制度性壁垒,畅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打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和党政人才职位相互流动转化的大通道,激励两者相互转化,把各类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建立健全人才区域合理布局体制机制,加大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力度,推动更多干部到西部交流挂职任职。推进人才激励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五唯”评价弊端,引进同行评议制度,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整理/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