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告 | 高质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议
现代化都市圈的提出是城市治理理念和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考察时提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专门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把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到了战略高度。都市圈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相邻地域构成一体化、同城化的城镇体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赵弘在《中国经济报告》2022年第6期撰文指出,加快现代化都市圈建设,需要因市制宜制定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规划,前瞻性地建设三个层次的轨道交通体系,建立适宜都市圈空间战略落地的体制机制。
第一,因市制宜制定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建设都市圈是一个过程,不能跳跃发展,从单核城市跳到城市群是过去的做法,这种做法存在对都市圈的认识不到位、规律把握不够的问题。中国的大都市,包括6个超大城市,9个特大城市,13个Ⅰ型大城市,59个Ⅱ型大城市,共87个大城市,都需要用都市圈的思路建设。另外,我国585个中等城市中未来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也需要有前瞻性的都市圈规划,引导城市朝都市圈方向发展,不能等到得了“城市病”才想起都市圈。
第二,应前瞻性地建设三个层次的轨道交通体系,引导城市布局优化和都市圈的最终形成。东京地铁有3或4层,包括新干线、轻轨、地铁在内的轨道交通超过2000公里,61.9%的住宅到车站距离不到500米,只有0.53%的住宅超过1公里,公共交通占城市交通总量的87%,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的90%左右。东京的小汽车比北京多 200多万辆,但出行里程不到北京的一半,人们出行基本以轨道交通为主。北京市郊铁路严重短缺。伦敦有3650公里的市郊铁路,纽约3000公里,东京2031公里,巴黎1867公里,北京只有353.5公里。而且北京不少市郊铁路还不符合市郊铁路的基本要求,对于城市拉开框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三,建立适宜都市圈空间战略落地的体制机制。都市圈需要建设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既要有前瞻性的城市空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又要创新规划落实的机制保障,包括规划体检、监督机制、追责机制等,避免任期制带来的短期化行为,否则,只能成“饼”很难成“圈”。
(整理/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