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新征程丛书④|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2023-03-02 22:53:47BY:lyw
【字体: 打印

序二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国研智库  王忠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等,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服务型制造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产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下,面对世纪疫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应充分发挥服务型制造对增强经济韧性、优化经济结构的促进作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经济韧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2022年6月,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未来》提出,韧性建设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任务。这里不仅包括经济,也包括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韧性建设,其中经济韧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从近现代城市发展经验来看,轻工业、重化工业、服务业的持续升级,成为欧美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转移和技术引进,推动了日韩等国城市的兴起。从具体城市来看,也可得出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伦敦历史上是一个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工业都市,1952年伦敦大雾持续了4天,夺走了数千人的生命。20世纪70年代,伦敦开始实施服务业替代传统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近年来崛起成为“创意之都”,实现了从“雾伦敦”向“酷伦敦”的转变。20世纪初期,美国五大湖地区钢铁、玻璃、化工、采矿、铁路等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工业发达的城市,后期因产业转型升级滞后、重工业纷纷衰落而被称为“铁锈地带”。底特律也是一个因汽车产业而兴,又因汽车产业创新不足而衰的城市案例。

近年来,面对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叠加影响,有的城市产业链供应链中断,产业单一、新旧动能接续不足、服务功能和应急能力缺失等韧性不足的风险集中暴露出来,经济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经济增长受到影响,财政收入明显下降。未来城市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多样性和包容性强的经济结构,必须建立在有韧性和弹性的产业链、产业结构基础上。

二、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增强经济韧性、促进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5年以来,发展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形成了中央、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城市和企业广泛参与,联盟、协会、科研院所等有力推动,技术标准部门、投融资机构等多方力量参与的新格局。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一批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脱颖而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建立,推动了中国服务型制造的快速发展。过去国外关于服务型制造的提法和论述并不多,但最近出现了一些关于服务型制造的论述,比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提出要建设在线服务的新一代服务型制造业系统;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在提出工业4.0、智能制造的基础上,提出智能服务世界,强调服务对制造的引领作用。

服务型制造不仅仅是产业、企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从深层次讲,它还是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新理念,是增强经济韧性、促进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服务型制造强调服务与制造融合发展,摒弃了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思维,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能级具有促进作用。

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将制造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不仅出现了“去工业化”的问题,也导致了制造业转移后创新能力下降的问题。多年前笔者在苏州调研发现,当时飞利浦公司有关制造业务转移到苏州,对转出地创新能力影响很大。近年来美国许多研究机构认识到,制造环节转移后,美国本土看似控制了价值链的研发、销售等高端环节,但因制造业与创新能力紧密关联,制造业转移对产业的创新能力产生了直接冲击。2022年美国出台了《芯片与科学法案》,对芯片制造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与此前对制造业的认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过去我们一度特别强调服务业比重,部分城市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中国制造业比重下降较快,2020年制造业比重较2011年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而日本、韩国、德国完成工业化后在相当长时间保持了制造业比重的稳定;美国也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实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从疫情期间各城市经济表现来看,工业稳则城市稳,是各个城市应对复杂环境冲击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与此同时,服务业的滞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也是制约中国产业结构和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达70%,中国不仅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低于发达国家,而且研发设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行业比重也低于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提出新要素理论,强调知识资本是发展新要素。知识资本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可计算信息,包括软件和数据库;第二类是创新产权,包括专利、版权、设计、商标等;第三类是经济能力,包括品牌资产、公司特有的人力资本、连接个体和机构的网络、存在于组织内部并且可以提高效率的技术诀窍,以及广告和市场方面的一些因素等,这些都和生产性服务业密切相关。目前中国在版权和授权、品牌资产、企业特有人力资本等方面的知识资本投资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由此可见,发展服务型制造,对增强制造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城市能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服务型制造加快发展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业态。

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企业可以及时动态地与客户互动,科学统筹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分散化需求,显著提高制造和服务水平。大众沃尔夫蓝堡汽车城多年前实现了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可以在大规模生产的同时,服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就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宁波前湾的吉利汽车城也采取了这样的方式。

一些城市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集群和智慧城市建设。杭州紧抓打造全国数字第一城的契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优势,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向融合,推动“中国视谷”等重点地区建设,实现了向一线城市的跃升。

(三)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升级的两大主要路径之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国家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伴随着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也应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主要路径。就像成功的创新企业,既需要科学家思维、技术创新,强调供给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企业家思维、市场需求,强调市场需求导向、商业模式创新。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发布的《智能服务世界》研究报告提出,支持德国制造品牌的智能服务,因其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而闻名德国甚至全世界,这是过去德国以制造为特色和优势的重大突破。

(四)服务型制造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为未来城市以人为中心的理念的落实打下了坚实基础。

服务型制造以客户为中心、客户至上的理念,是对过去以厂商为中心的商业模式的颠覆,对政府治理能力、产业组织合作创新、地区联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是考虑每个市民需求,建设创新型城市、消费中心和创意中心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抓手。毕马威国际未来城市畅想提出,未来的城市应该是繁荣、健康、高效的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考虑每个市民的需求。

服务型制造在增强城市经济韧性中的作用不断凸显。从中国15个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的经济数据看,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2.05%,但GDP占2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24.5%,工业产值占27.1%。2019年1月到2021年6月,在国务院国资委监管央企新设企业中,投资科技与信息、公用事业、金融与租赁服务业企业的数量和注册资本占比接近50%。在东北地区,国有资产在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产业的占比偏低,制约了东北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基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服务型制造重要方向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未来城市发展将面临历史性机遇与挑战,需要以居民幸福为核心,以发展韧性为目标,创造新一代城市生活。服务型制造作为增强经济韧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将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

(一)数字化进程提速。

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未来》提出,预计智慧城市需求每年将增加25%,总额约为5170亿美元。数字化技术正助力硅谷文化娱乐产品超越好莱坞。ChatGPT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正引发热议。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服务型制造的一些业态和模式有望实现较快发展。如上海前两年提出发展“在线新经济”,把工业互联网作为整合产业上中下游、实现数字融通和信息共享,进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方式,这方面我们已有不少成功实践,但从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上还需要加大探索力度,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等。近年来网红直播不断兴起,虚拟数字人研发和应用加快,一些地区专门出台了数字人规划。当前在网络世界全球大概有150名虚拟网红,巴西一名虚拟网红销售员拥有5500万社交媒体粉丝,随着元宇宙的到来,虚拟网红将大行其道。浙江提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以数据驱动生产要素整合优化,实现人、机、物、系统全面连接,帮助制造企业全面提质、增效,可望获得更大发展。

(二)绿色化转型加快。

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将体现在服务型制造各环节,渗透城市生产服务的设计、研发、咨询、运行、再服务等各领域,覆盖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以及基础设施,并衍生出许多新业态、新模式。研究表明,在工业领域,如果循环性更强的经济体能够转向低碳、循环的商业模式,全球初级生产量和排放量的降幅将高达40%。国际劳工组织研究表明,到2030年,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绿色金融等创新型新兴产业将为全球创造2400万个就业机会。2022年8月,上海围绕瞄准新领域新赛道,提出要重点发展包括绿色低碳等在内的三大未来产业,2025年产业规模要突破5000亿元。

(三)供应链安全性不断提高。

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问题,2021年提出要对国防工业、公共卫生与设备产业、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能源部门产业、运输工业,以及农产品及食品生产等事关美国经济繁荣和安全的供应链进行审查,明确提出要提高供应链韧性。欧盟2021年更新《欧盟产业战略》,确定了欧盟高度依赖的敏感领域的137种产品。服务型制造作为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需要从技术枢纽和网络建设、科技研发、人才、平台、金融等方面来构建有韧性的供应链,促进供应链中的企业共享信息,实现关键供应链可视化透明化,持续跟踪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监测库存水平和物流状态,推动设计和原材料快速转化为产品。

(四)产业发展协同性将进一步增强。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产业迭代升级加快,产业链条拉长,产业复杂性明显增加,产业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将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及中小城市的产业协作、制造环节与服务环节的协同发展,因势利导推动城市、产业和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共生关系。中国可以依托广阔的地域空间和比较优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同、融合发展,显著提升中国产业的分工合作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五)商业环境不断改善。

产业、企业的健康持续成长,得益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得益于一流的商业环境。服务型制造作为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需要有良好的商业环境呵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的新形势下,城市经济增长面临巨大的压力,倒逼城市管理者重新审视如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营商环境改善为支点,顺应商业环境变化的新趋势,营造服务型制造发展的良好环境。

无论是现有赛道还是新赛道,服务型制造都是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和新兴力量,关键是要形成适应数字化、绿色化、安全化、协同化、便捷化的产业生态系统。相信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服务型制造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2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