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告|借鉴国际经验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2023-05-17 09:50:23BY:lyw
【字体: 打印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接连发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性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周维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陈文静近日在《中国经济报告》2023年第2期撰文,围绕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健全完善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治理体系,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出了相关建议。文章要点如下:

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创新链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能力

创新能力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石。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当务之急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创新链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能力。要聚焦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并通过技术的自主先进、安全可控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方面,要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贯通发展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包括建设开放、协同、高效的产学研技术合作开发平台,健全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制度构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制度等。

二、优化供应链布局,构建多元发展的供应链体系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既要吸取国际经验,也要立足我国实际,从国际环境与国内产业链水平两个维度来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建设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一方面,面对新冠疫情持续和逆全球化抬头带来的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强化的发展趋势,我国要优化海外供应链布局,多元化海外供应,尽早改变供应链过于集中单一的局面。另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大循环,优化我国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引导制造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实现东中西的合理分工与协同联动发展,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相对独立完整,防范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尤其是在断链风险较大的领域,谋划必要的产能备份和多元化供给方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弹性和韧性。

三、建立健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与监测的常态化机制

建立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评估与监测制度,持续跟踪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建立常态化的预测机制,是发达国家管控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的重要做法和经验。我国也要尽快搭建全国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的框架体系和平台体系,建立健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监测的常态化机制,科学评估并监控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韧性,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治理的精准施策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支持和平台支撑。

对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关键矿产资源、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大宗商品等重点领域,尤其要加强对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密切关注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意图和战略举措,分析研判其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现实与潜在影响,利用海关商品与服务贸易大数据构建全产业链和全供应链的监测预警平台,定期发表预警简报,强化风险管理和应对,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冲击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消极影响。

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发展,构筑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不可否认的是,即使遭遇逆全球化逆流,在当今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下任何脱链断钩和闭门造车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合作共赢才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长期安全发展的正确选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也离不开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的良好互动。未来我国要继续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签订为契机,巩固与日本、韩国和欧盟的产业链互动协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互补、产能合作和产业融合,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供应链治理和资源整合能力,推动构建开放包容、互惠共享、公平公正、安全可控、责任共担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畅通国际国内循环。

(整理/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