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告|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行政区划设置与调整

2023-06-15 10:12:25BY:lyw
【字体: 打印

一国的政区设置根植于其历史传统,又受到流行理论和管理现实的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2022年6月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26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提升行政区划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确保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需要相适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近日在《中国经济报告》2023年第2期撰文,在梳理地方公共品、空间治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探讨了行政区划改革的若干趋向。文章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认为中国的行政区划调整应该注重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保持国家东中西以及东北区域的总体均衡发展。政区设置要与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以及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区域总体发展格局一致。在大的区域板块上,保持行政区划的稳定性、连续性以及行政区划数量、机构的均衡性。适时、稳妥在中西部地区增设地级市,优化行政管辖幅度,一些人口面积过大的地级市或管理县级政区过多的地级市,可以考虑分设一个地级市;处于几个地级市交界地带,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发展潜力巨大的县级市,可以整合周边行政区,培育为地级市。

第二,突出区域重大战略地区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重大战略,中国的行政区划调整要突出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等区域重大战略支点的重要性。

第三,突出中心城市的作用,使之成为城市群和都市圈治理体系的龙头。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是形成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重要动力来源,没有强大的中心城市是不可能有效形成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需要针对全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区域中心城市的不同要求,扩大行政管辖范围,提高行政效能,赋予中心城市更多的事权和财权,增强中心城市自主配置资源的能力,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塑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龙头的集中地。

第四,强化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推动城市内部行政区划的改革,探索市辖区、街道、社区的创新设置,推进城镇化地区的乡镇改设为街道,城市基层政区的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调配需要面向基层群众、符合基层事务特点,为管理服务重心下移做好空间安排,为加强社会治理提供重要引导与支撑。发挥行政区划的资源配置作用,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基层服务。

第五,优化县级行政区设置与布局。按照分类发展的原则,引导不同类型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推进小县合并,促进区域空间整合;优化县级市空间布局,适当向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增设边疆城市、兵团城市,推动稳边固疆。

第六,突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围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深化口岸、边疆、兵团、海港等重要节点的行政区改革。同时,行政区划资源适度向重要经济走廊倾斜,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结合增设边疆城市、兵团城市,打造边境开放经济带。

(整理/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