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导刊|以数字技术重修金融的 “水利工程”
金融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要求。数字金融不是简单地将传统金融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让数字技术构建起新金融的“水利工程”,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地方,让金融资源配置更加公平和有效,才是金融业运营的目标。
《新经济导刊》近期刊发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的文章《以数字技术重修金融的“水利工程”》,本文节选自《新金融:国有大型银行新金融实践与探索》(中国发展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一书,发表时有删改。文章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水源”之一,关系到百业兴衰、万家忧乐。“溉水渠成千耦耕”,以数字技术重修金融的“水利工程”,让金融资源更加公平可得,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摆在每一个金融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文章首先指出,一要“善治金融之水,灌溉实体经济的田间阡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持,能够解决资金错配问题,并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的基础。传统金融设施在长期投资中发挥巨大作用,但仍需适应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数字技术则提供了善治金融之水的方法。通过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金融设施得到升级,数字化的金融系统能更快速地连接机构与客户,实时了解用户的金融需求和情况,并灵活调配资源。可以说,数字技术能够使金融活水以健康的方式滋养实体经济。
二要“修渠引水,用数字化方式下沉金融重心”。长期以来,大银行关注的是大行业、大系统、大城市和高端客户,对小微企业和农村客户的服务不足,主要原因是缺乏触达这些客户的渠道,数字技术则建造了通向小微企业和农村的水渠,将金融活水引至真正需要的人身边。此外,发展农村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数字技术能够增强金融机构的技术能力和下沉渠道,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金融工作者有责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扎稳农业、农村、农民的根基。
三要“精准灌溉,重构信用体系和风控体系”。修渠引水需要谨慎,因为给水是一门学问。银行以往不敢、不会做普惠贷款,“蓄水池”里水虽多却不知如何给水。而数字技术能够重新构建信用和风控体系,使金融活水充分灌溉农田,同时有效防止灾害。同时,数字技术可以对小微企业进行大数据筛查,提高了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并建立自动检测、预警和处理机制,使金融机构能够更及时地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快速处理。
四要“疏导结合,为社会痛点打造专属金融解决方案”。治水之道,在于疏而不堵、因势利导。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不仅承担着重要的资源配置功能,还是诸多社会痛点问题的直面者。依托数字技术,金融能够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激活要素市场,打通断点,疏浚堵点,为解决经济社会深层次问题提供金融的“疏导”方案。建行从社会痛点出发,对“住房难、住房贵”、劳动者薪资保障等难题展开创新探索,通过数字技术和金融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属金融解决方案。
五要让“水能转化,为实体经济融智赋能”。资金和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两种重要能量。以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主要是资金融通,但随着自身数字化能力的提升,金融不仅能提供更高质量的融资服务,还能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融合与合理配置,以“融资+融智”的方式为实体经济赋能。建行通过推出“建融智合”企业智能撮合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融合与合理配置,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一站式的“金融+非金融”服务。
六要“涵养生态,助力国家和社会向未来数字生态迁移”。金融体系是社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金融活水治理得当,国民经济就会蓬勃发展。然而,随着新技术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生态正在朝数字化、云端化方向迁移,传统金融供给机制已无法适应新生态的微循环。因此,必须重构金融逻辑,以全新方式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当下经济生态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价值观出发,以提供解决方案为目标,将痛点视为机遇,通过重构金融逻辑创造新的能量和价值,从而实现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整理/李桑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