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视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成渝地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23-06-16 14:42:59BY:lyw
【字体: 打印

作为我国西部最发达的地区,成渝地区战略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积极主动融入“双循环”将获得发展新机遇,从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成渝地区融入“双循环”仍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和必须破解的难题。

成渝地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

一是有利于促进成渝地区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一方面,从根本上看,国内循环的目的在于实现各类资源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打通区域之间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从而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成渝地区融入国内循环有助于推动成渝地区实现区域内要素合理畅通、自由流动,并促进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从而有助于推动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另一方面,成渝地区融入国际循环有助于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同时有利于大力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并通过扩大进口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是有利于促进成渝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方面,成渝地区融入国内循环有助于有效承接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并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从而有助于推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产业集聚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成渝地区融入国际循环有助于发展对外贸易,并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从而推动现有产业链向上游的研发领域和下游的物流销售领域延伸,并促进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促进成渝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成渝地区融入“双循环”尤其是国际循环,有助于推动开发区、自贸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培育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并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内陆开放门户的建设。

成渝地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亟待补齐的短板和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是跨区域协调机制仍待健全。近年来,成渝地区立足各地比较优势,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产业协作共兴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并且通过举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等加强了双方之间的联系。但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成渝地区政府层面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这不利于政策协同以及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同时对区域分工和利益分配的调节功能也相对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成渝地区融入“双循环”。

二是产业实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一方面,由于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大致相当,成渝地区产业发展也大致处于同一个层次,多数城市没有比较优势产业和协作生产链条,产业同质化和产品趋同现象较为严重,导致产业竞争大于合作,从而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成渝地区的汽车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且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从整体上看成渝地区的产业链仍存在短板,突出表现在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领域发展滞后,这将不利于成渝地区融入全球产业链。

三是对外开放水平亟须提升。成渝地区作为内陆地区,既不沿边、也不沿海,对外开放通道较少、依存度较低,远低于沿海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这不利于融入“双循环”尤其是国际循环。

四是交通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成渝地区城市之间的高速、高铁尚未形成网络体系,并且成渝地区交界区县还有许多“断头路”尚未打通,这不利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同时,成渝地区对外交通建设虽取得积极进展,但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互联互通仍需进一步推进。

(文/国研智库研究部 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