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告丨金融支农创新实践方向及举措

2023-07-27 15:20:59BY:lyw
【字体: 打印

推进金融支农创新是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更是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结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点,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产品、服务与模式,为推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谢玲红、滕晨光、吕开宇在《中国经济报告》2023年第3期撰文,围绕下一步金融支农创新实践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一、基于科技驱动提供解决方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农村金融服务的信息化、数据化、在线化有了长足进步,但金融科技赋能服务的深度广度精准度仍存较大瓶颈,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道阻且长,亟需有力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撑。建议:一是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应用。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开发低成本、广覆盖、便捷可得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产品,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加快数据场景应用推广,扩大信贷、保险服务惠及面、便捷度,打通数据壁垒和信息竖井。二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应用。进一步强化信用村、信用户数据转化应用,配套信用信贷产品,推广建立预授信机制,加快纯信用、小额度支农产品探索落地,有效化信用为信贷。三是强化数据增信共享应用。依托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加快涉农数据整合,强化对生产经营信息库、融资项目库两库建设,推动地方与金融机构数据直连共享,推动实现数据增信。

二、要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推进产品、服务与模式创新

围绕三农融资需求新变化,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产品、服务与模式,但农村金融的总量供给不足问题和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突出。建议:一是持续优化下沉金融服务网络。支持金融机构设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室、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持续开展金融人才服务进村入户、驻乡包村等行动,精准挖掘基础金融需求,优化改善农村金融生态。二是加快支农产品、服务、模式创新。支持银行、基金、农担、农投公司等金融主体强化与地方合作,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广企业厂房、大型农机具、温室大棚农村贷款抵质押方式,因地制宜创新推出高标准农田保险、政策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保险等实用性金融支农服务产品。三是发挥融资融智优势。强化政银担合作,鼓励金融机构提前介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谋划,助力地方政府将零散项目打包后整体实施,并包装为市场化大工程,形成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项目融资方案。

三、发挥好财政资金“药引子”作用,加快形成“政策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元支持格局

农业农村领域绝大部分项目风险大、收益低、回报慢,双向联动、效应叠加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体系还未完全理顺,使得三农投资仍以财政资金为主,金融和社会资本供给不足。建议:一是扎实推进金融支农创新试点。继续以政府购买方式,强化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创新试点引领示范,鼓励地方和金融机构围绕自身特色特点,自主开展金融支农创新探索试点,持续营造部门支持、地方自主的金融支农创新氛围。二是加强投融资合作模式创新探索。强化政府债券基金投资和金融信贷、社会投入联动,提供票据融资、企业上市、农产品期货综合性融资支持,鼓励乡村振兴债券直投,丰富“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资本金补充+股权合作+贷款贴息”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三是强化农业农村投资项目谋划。以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库为抓手,强化融资项目考核、对接、合作,鼓励通过整县推进、打捆打包、统筹融资、全产业链等形式谋划项目建设经营。支持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用活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支持发放低息、无息贷款20-30年长期信贷支持。

(整理/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