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书摘|电子商务成供给侧改革新动力
(一)消费创新创造内需新增量
202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高水平消费和供给动态平衡的研究”课题发现,我国每100元网络实物商品零售额中,有36元是纯新增消费。这个增量主要来自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的解决,是消费创新带动供给侧产能更有效利用而释放出的增量价值。从更微观的层面看,在过去的几年里,淘宝平台和天猫平台新增了2100多个实物商品叶子类目,超过100条过亿新赛道,国潮消费、银发消费、数字生活服务消费、城乡协调消费等消费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案例层出不穷。截至2022年7月底,过去一年里淘宝平台日均在线的首发新品有1.8亿个,超过1500家消费品头部品牌企业基于天猫平台开发了超过10万款新品,平均研发周期从两年缩短到6个月,新品成功率达到60%。
(二)电子商务改善了零售供给体系
在我国,每千人零售营业面积仅为美国的1/60,53%的线下零售渠道皆为分散独立的传统零售渠道,营运效率普遍偏低,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2003年,淘宝等本土电商公司崛起,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商品,支付宝等新型支付工具将担保交易从企业级服务转为消费者服务,物流快递延伸了零售服务半径、时长。电子商务发展极大地弥补了零售业供给不足,特别是为低线城市及农村偏远消费者带来巨大便利。
(三)电商配套服务业带动流通体系升级
以物流快递业为例,电商企业依托大市场轻松触达全国消费者,全境配送打破了区域流通壁垒,物流技术和装备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流通时效大大提升,售后服务日益完善。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重点地区快递服务全程时限已缩短为58.23小时。履约成本从“十一五”末期的24.57元/件持续下降至“十二五”末期的约为13.41元/件,到2017年降低至12.37元/件。物流业的现代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际配送高速发展,优于同等教育水平用工的薪资待遇、共享用工等灵活方式,为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至此,我国横跨流通领域与消费领域的商品流通、商业技术、服务水平呈现全面发展态势。
(四)催生新型现代流通组织
海量的消费者和服务商是生态系统的主体,通过互联网完成连接、信息交换、需求匹配、资金收付、货物交收等经济活动,和互联网企业一起构成了平台型生态组织。平台型生态组织在我国流通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常是任务导向的(如每年的“双11”“618”电商购物节),整个组织呈网状结构,组织内的企业能够“以消费者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协同服务,进而为创造更大的价值提供可能性。以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为例,近10亿消费者,约1000万在线商家,不同门类的生态服务商,共同构成了全球最活跃的平台型现代流通组织。
——以上内容引自《扎根实体经济:创新与重塑》
《扎根实体经济:创新与重塑》是“现代化新征程丛书”之“前沿产业”主题下聚焦“实体经济”的一部研究作品。本书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对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做出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和战略研判,对于社会各界深入理解高质量实体经济背后的产业演进、消费升级、要素迭代、技术进步、决策科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整理/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