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观察︱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气候治理
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经济和社会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当前,人工智能(AI)和气候变化热点重叠、相互促进,成为世界各国技术创新竞技的领域之一。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23年第6期刊登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的署名文章《人工智能赋能气候治理的思路与重点任务》,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文章认为,人工智能应用到气候治理领域,可以不断增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提高人类应对灾害性气候事件的能力,实现减少碳排放目标,促进建设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的社会。
文章谈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从气候模型生成的大量复杂模拟中获得新的认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结合,可为研究人员使用动态模型提供支持并做出明智决策。比如,使用人工智能来更好地预测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链接来预测并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提前生成高分辨率污染预报,发出警报以便居民有时间准备和规避污染事件。
文章认为,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在于监测并减少排放。基于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更加快速、可靠、精准地确定特定组织或机构的碳足迹,其强大的预测和数据分析能力还能帮助形成正确决策。
文章介绍,我国在人工智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22年4月26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7家中外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助力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上发布了《面向气候行动的人工智能原则》,其中提出的七项原则包括对人类与生态系统有益、节约能源、保护隐私、公平与公正、促进教育、培训和就业、共享与协作;此外还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气候治理的七项建议,分别为促进气候分析与预测、促进能源节约、助力温室气体减排、促进温室气体吸收与碳存储、减少气候变化的危害、不断完善能源体系、建立有益于控制气候变化的市场机制与政策,得到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和学术机构的高度评价。
文章同时强调,人工智能的任何成功解决方案都必须是用户友好的和易于获取的,而且能为用户带来实际好处,并提供易于执行的明确建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需要有更多实质性的支持,包括投资者、决策者和训练有素的从业者的支持。人工智能在帮助人类解决气候危机方面充满前景,但只有人工智能是不够的,还取决于决策者的行动以及做出必要改变的意愿。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也要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整理/杜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