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荐读|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面向现代化新征程,跨境电商等数字贸易新业态是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内容,应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促进双循环的构建。针对我国跨境电商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需强化其流通韧性、产业韧性和协同韧性。
(一)流通韧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我国完善的出海基础设施和供应链服务生态助力企业低成本出海。供应链生态聚合各类生产性服务要素,为企业提供定制化需求,匹配贸易市场,触达终端消费者,为企业带来高质量发展,企业无须外迁工厂,同时这也成为国际品牌企业入驻中国的首选通路。以菜鸟为例,菜鸟国际供应链全面数字化服务由三张网络组成:全球包裹网络2C出口、全球供应链网络2C、全球货运网络2B。菜鸟是定制化产业供应链经营专线,以智能科技建设国际干线数据化,将资源要素综合配置效率发挥到极致,实现一杯咖啡价格运全球,约5美元即可在10日内送达,物流成本远低于国际物流三大巨头—— 联邦快递(FedEx)、敦豪(DHL)、联合包裹(UPS)。
数字贸易打通了供应链各环节,形成规模化、集约化。菜鸟的关键数字化基础设施如2C海外仓、分拨中心成为串联各供应链环节的枢纽与核心。当前,很多企业的需求是要将产业和货品铺到某一个城市的某一个点位并且可控,这就需要把各段供应链环节拼接起来。这种拼接的整体服务是动态优化的,比如新冠疫情期间,许多企业从做跨境电商转向国内电商,都需要依托灵活的数字化供应链基础设施实现。
跨境数字供应链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创新突破,成功输出到海外,并为国外的电商平台提供了供应链服务。如菜鸟服务于巴西本地电商平台魅卡多网(Mercado livre),其交易额比亚马逊多4倍。菜鸟作为高端装备 +SaaS 服务高科技公司,自主研发智能合单、智能分仓系统,高性能巴枪及 AGV 自动导引智能机器人、无人仓机器人手臂,目前国内唯一可以单仓处理长尾货品的保税仓(菜鸟杭州下沙自动化智慧保税仓),通过智能算法、机器人黑灯仓库,实时调度穿梭车,将高频动销货品、订单占用货品实时调往人工拣选区。从原来仓内几万平方米拣货作业,压缩到在几百平方米内拣货,平均提高拣选效率50%以上,大幅降低进口企业的综合成本。同时,菜鸟联合达摩院研发无人车,在全国部署600多台,建成全球最大的无人车队。自主研制被动式温控箱,在国际疫苗运输领域获得广泛口碑。一方面,累计承接海外进口防疫物资近4000万件;另一方面,将医疗物资高效送往世界各地,向150个国家和地区运送防疫物资。通过统一包裹电子面单,实现对人、车、货、场的数字化重构,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5%,平均销售额增长5%~30%,周转率提升20%~60%,乡村共配自动化系统提升40%的产能。
(二)产业韧性:降低综合成本有效对抗外迁
国际大分工体系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就不断演进与变迁,跨境产业间的区域扩展与空间移动的本质是各国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一方面,其表现为产业上下游各类供应链的组合形式;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全球价值链的物质基础。新冠疫情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加速了全球第五次跨境产业链变迁的总体进程,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线上贸易,在劳动密集行业的产业链迁移上明显慢于线下一般贸易。
跨境电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价格上升而带来的出口冲击。阿里巴巴国际站(ICBU)研究发现,2019年第一季度到 2022 年第二季度,海关服装原材料出口平均增速(42.19%),大于服装成衣出口的平均增速(10.37%),两者出口的平均增速差为31.82%,存在分化走势。同期,阿里巴巴国际站服装原材料出口平均增速(45.15%)与海关一般贸易增速接近,但阿里巴巴国际站服装成品出口增速(22.83%)明显快于海关增速,其中间品出口与成品出口的增速差(22.32%)也小于海关数据的一般贸易水平。同样,消费电子的对比情况更加突出,海关口径中间品—成品出口的环比增速差(9.2%),明显高于阿里巴巴国际站的增速差(-3.51%)。该结果说明,对于服装和消费电子类产业,阿里巴巴国际站线上平台出口的产业链分化程度,弱于一般贸易以线下为主要出口形势的产业分化程度。这表明跨境电商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价格上升而带来的出口冲击,增加了产业链应对不确定因素的韧性。
(三)协同韧性:外迁供应链仍与国内环节形成协同
在全球跨境产业链迁移的大背景下,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成为全球贸易市场关注的热点。2007 年越南在中国出口经济体中排第 22位,2020 年越南首次超过韩国,成为中国前三大出口目的地国家,同时也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第一大经济体。中间品已成为中国对越南出口的主要产品类型,占比超过七成,其中以电子集成电路、钢铁锻件、机械零件、纺织服装面料为代表。
研究发现,ICBU服装产业链往东南亚及发达国家出口,从规模上看,产成品仍是主要出口商品。2019Q1—2022Q2观察期内,ICBU 对东南亚出口成品占 56.5%,中间品占36.1%,原材料占7.4%;对发达国家,成品占81.8%,中间品占16.2%,原材料占1.9%。但从出口增速上看,东盟主要国家对服装产业原材料、中间品需求增长速度超过成品。ICBU 对东南亚出口成品平均增速为8%,中间品为23%,原材料为17%;对发达国家出口成品平均增速为17%,中间品为13%,原材料为11%a。
ICBU对东南亚国家中间品出口增速快于成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以服装、消费电子行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东南亚国家形成中间品进口再加工的产业发展路径,其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源于该地区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泰国为例,泰国的人力成本为330泰铢/天(合62元/天,每月不到2000元);企业社保上限750泰铢/月(150元/月)。此外泰国背靠缅甸、老挝、柬埔寨,其中仅缅甸每年有400万~500万人在泰国(泰国人口7000万),丰沛的劳动力资源为泰国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重要基础。
然而,这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内产业的协同支持。以越南为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越南产业中有53% 与国内产业形成一般性生产地转移等竞争关系,42%与国内形成跨境价值链贸易等互补关系,但从中国产业全口径看,中国对越南仍具有压倒性的产业优势。当前我国服装行业有原材料产地优势,国际领先的纺纱、织布、印染自主技术装备优势,基于完整链路体系的柔性供应与小单快返能力;消费电子行业可实现“1小时零部件配套圈”等,均使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难以取代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
(摘自《扎根实体经济:创新与重塑》一书)
“现代化新征程”丛书由中国发展出版社组织12家智库和机构共同编写完成,第一辑总共推出图书11种,内容涵盖前沿产业、营商环境、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四大领域,主题包括新金融、新型工业化基地、未来产业、服务型制造、氢能产业、元宇宙、扎根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未来社区、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丛书编委会根据前期调研撰写的“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一)”。
《扎根实体经济:创新与重塑》是“现代化新征程丛书”之“前沿产业”主题下聚焦“实体经济”的一部研究作品。本书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对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做出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做出了一系列战略研判。对于社会各界深入理解高质量实体经济背后的产业演进、消费升级、要素迭代、技术进步、决策科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整理/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