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书摘丨一位“80后农民”的农业绿色发展18讲

2024-02-02 14:54:46BY:lyw
【字体: 打印

我是“80 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我们这代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我们可能是第一个被贴上年代标签并最初具有一定“负面”含义的,比如说我们曾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等。直到现在,在一些事情上我们还经常“被年轻”,这就是标签的力量。我们似乎是永远长不大的一代,而实际上最年长的“80 后”已经年过不惑了。

我们这代人能够拍着胸脯说“我是个农民”的已经比较少见,甚至连“农民的儿子”都不多。很幸运,我现在还经常拍着胸脯说“我就是个农民”。实际上,除了从本科到博士的那9年时间,我其他的时间都跟农业有关。我17岁上大学之前,家里还以务农为主,记忆最深的是每年的“双抢”,学校会专门放假,让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回家帮忙。那时候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这些辛苦的农事劳动,既是父母随时随地教育我们要好好念书的素材,也确实成为我“逃离农村”的最大动力……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在人生开始的前17年,所有的目标都是离开农村;当我读完博士,工作又让我回到农村时,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与儿时的理想相悖,对农村、农民和庄稼的熟悉感、亲近感竟然从来没有离去。我的很多研究选题,是看完文献后发现哪些地方可以创新才做的,其实那不仅是发表的“套路”需要,更多的是来自生活,更确切地讲,就是我曾经亲历的17年农业农村生活和现在观察到的差异很大,这些差异驱使我去问为什么……

因为我是农民出身,所以无论是政策研究还是学术研究,我都是采取农民视角,而现实中太多研究是站在“上帝视角”。“三农”研究,如果只看数据,不看人、不下地,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冰冷的,而“三农”政策需要有温度。

农业是为一个国家、地区、家庭托底的“压舱石”,只有一个稳稳的农业,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稳稳地发展、个人和家庭稳稳的幸福,而绿色是农业的底色。

我将这本书的副标题定为“农业绿色发展18讲”,有几方面原因。第一,过去的几年,我经常受邀为农业农村资 源环境保护系统的同行们授课,书中的很多观点都以授课的方式传播出去,同时在课后交流中也受到广大学员的启发,因此这可能是一本讲义。第二,过去10多年来,围绕农业绿色发展,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超过100篇学术论文,但是学术论文有其固有的语言体系,受众也较少, 而且往往学术性越强的期刊,能读到的普通读者越少,这就形成了学术圈一种不好的“内循环”,大家互相引用,对实际工作的影响却不大。我目前被引用最高的一篇论文在中国知网(CNKI)上也只有几千次的下载、两百多次的引用,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文章国内读者能读到的就更少。第三,这本书的观点和结论,有的是长时期思考但缺乏量化的思想火花, 用讲道理的方式写出来;有的是长时间研究、有较多数据支撑的科学研究;有的是针对已有政策的评估、分析,以及对完善政策的建议。各部分之间的体例、篇幅、深度有较大差异,所以我没有分成“章”,而是力求用最平白的语言“讲”出来,以便获得更“广谱”的读者群。

(以上内容摘自《从大水大肥到减排固碳:农业绿色发展18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