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荐书丨打破内部围墙: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各环节协同

2024-02-06 15:24:42BY:lyw
【字体: 打印

一个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转型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互补性资源和互补性要素,这个过程的最佳实践是依托生产网络平台。随着消费互联网逐步向产业互联网转移,互联网平台深入产业最前端,从生产制造端开始促进企业价值创造水平的提升,为企业实现生产、销售、流通、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升级与融合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1.生产的数字化协同

在初始阶段,生产网络平台助力需求端实现个性化定制,供给端实现柔性化生产。传统生产模式中,个性化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个性化定制需要以用户为中心,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具有多元化的生产结构和商品供给,而传统工业时代,企业更加注重生产效率和收益最大化,因此往往更偏向于选择依赖固定生产工艺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平台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矛盾,匹配供需双方,提升传统企业订单数量和用户体验,将传统企业的工厂设备、员工、生产过程等生产要素在线化,节约双方搜寻和沟通成本。

2.业务及流通的协同

企业利用大数据平台对需求端的个性化定制订单进行可视化分析,科学制订生产计划,变革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完善数智化生产体系,实现柔性化生产,客户也可以对生产过程实时掌控,强化生产规范性,提升用户满足感。经过改造升级后的生产环节,产成品移交仓库,企业利用平台进行智能化的仓储管理,实时监控产品质量和发货信息,并利用物流网络服务平台处理订单进度,确保产品安全、快速地送达消费者。

3.营销的协同

在营销阶段,企业也在互联网平台的驱动下逐步转向以消费者为核心、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模式。传统的营销模式以线下为主,受众群体较小,用户黏性不足,所需人力成本较大,其竞争力正在不断下降。在互联网背景下,多渠道协同营销模式应运而生,企业可以利用平台深度分析已有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偏好、需求、习惯等内容,进行精准推送,挖掘用户的消费潜力,并根据用户的线上反馈及时改进现有产品体系,所需要的营销人力资本也大幅减少。同时,多渠道营销模式基于线下线上渠道间的优势互补效应,将线上营销不受时空限制、受众面广的特点与线下营销和消费者面对面交流的优势相结合,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

4.组织管理的协同

企业内外部全流程的高效拉通管理,提升整体发展质量。当数据要素充分流动,与业务紧密融合,企业就能不断优化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各个节点,实现核心流程(生产、仓储、销售、流通等)协同,并加强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提高全链路协同化和数智化运营水平,推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连接外部,供应链管理不单纯是企业的事情,未来10年数字化工具要打破企业资源的围墙。供应链管理不是简单的工具就可以解决的,而要做到在供应链里更快速地契合。中国产业和社会的数字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从最初的组织数字化,到业务数字化、设备数据化和在线化,以及生产线和内部各部门的互联,再到企业与上下游、合作方之间互联互通,使整个产业链实现数字化大协同。2015年诞生的钉钉,已经发展成中国最大的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有超过2000万家企业和组织入驻,每天超过1.5亿人登录。在这个大生态中,钉钉自身专心做PaaS,做基础平台,数千家SaaS企业提供各种应用服务,企业和组织也可以通过低代码工具满足个性化的开发需求。

5.最小化摩擦成本的生态融通

从以上4个方面,生产网络平台助力企业打破内部的围墙,帮助企业减少摩擦成本,通过提供大量的数据、研发工具,帮助企业快速进步。依托平台,企业可以做到开放合作,获取创新资源;通过反向研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随着整个研发路径、研发工具、研发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站在同一个起点,使转型成本更低、效益更高。生产网络平台所聚合的资源生态,以海量算力、数据共享、精准匹配、智能决策,满足企业产供销数字化链接的需求,实现设计端、产品端、营销端、渠道端、管理端等各维度的智能化贯通。促进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物资流,推动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重构企业传统产业链模式,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在业务全流程的耦合与协同能力,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和创新能力,进而建设全新的技术生态体系,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以上内容引自《扎根实体经济:创新与重塑》

《扎根实体经济:创新与重塑》是“现代化新征程丛书”之“前沿产业”主题下聚焦“实体经济”的一部著作。本书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对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做出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和战略研判。本书对于社会各界深入理解高质量实体经济背后的产业演进、消费升级、要素迭代、技术进步、决策科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整理/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