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告|2024年中国经济的政策选择

2024-03-05 10:06:35BY:lyw
【字体: 打印

2024年,我国发展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积累增多。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乐一在《中国经济报告》2024年第1期撰文认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市场主体。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既要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也要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必须把握消费趋势,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全面促进消费,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推动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以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运用数字技术,开拓消费空间,增强供求双方精准匹配的能力,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搭建服务消费平台,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餐饮消费热点。发展养老、托幼服务,促进家庭和谐。积极扩大家政服务消费,推动家政进社区,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县城商业设施,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扩大县乡消费。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建设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当然还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增强内需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做大做好“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切好分好“蛋糕”,加快建立人人享有的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推进共同富裕,最难的还是在农村,因此要继续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视野,畅通农民增收渠道,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民农村奔向共同富裕。

四、进一步提升宏观调控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适度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释放积极信号,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质增效”,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同时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联动。

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今年货币政策要根据内外部形势、流动性情况变化等相机抉择,充分运用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灵活调整。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质量和水平,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

第三,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强化政策统筹,不仅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要增强一致性,也要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节省政策空间,提高政策效率,强化政策的协同联动,放大政策的组合效应,从而提升宏观政策的整体调控效果,最大程度释放政策效力。要精准及时做好政策效果评价,审慎有效评判政策取向一致性的标准,各领域政策要纳入一致性评估,审慎出台各领域政策,全面评估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预期管理,与宏观调控政策同频共振。

五、全力以赴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发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要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市场化重整机制,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切实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获得市场准入,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举措。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明确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目标和重点,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深化债券市场体系建设,畅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整理/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