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导刊|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现状、制度困境与关键问题

2024-03-18 12:07:26BY:lyw
【字体: 打印

转化医学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是从药物开发的角度实现“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过程。近年来,国内医学创新转化主要包括“医院+院内创新转化平台”“医院+产业园区”“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产业园区”等几种方式。当前,国家和地方层面均推出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策,倡导高水平医学创新转化范式。随着政策的深入推进和落地执行,以及医疗机构的积极响应,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政、产、学、研、资、医等要素正在形成合力。

《新经济导刊》2023年第9-10期刊发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孙洁的署名文章《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制度困境与关键问题》。文章指出,国内医学创新转化范式长期以来主要以模仿为基础,通过引进国外产品、仿制某代产品,再进行国产化的探索和制作,产品难以迭代更新,产业创新发展之路不可持续。未来医学创新转化范式会逐渐向“立足临床需求→医工融合进行产品研发→形成知识体系→实现创新迭代”转变。我国现在仍处于这一范式的起步阶段,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优化临床研究的管理流程和运作机制,提升转化能力

一是临床研究中心在打通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过程中,需要更多“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尝试以及相应的容错机制。应进一步鼓励以精准治疗和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大对原创药物研发的支持力度。在支持临床试验病房建设方面,应由政府进行补贴,而暂不考虑市场绩效,但从长期角度看,还需逐步建立临床研究的筹资与管理运营体系。要建立全过程跟踪服务的工作机制,对临床试验项目中技术先进、成药性好、能够落地的创新药予以支持。在激励医生参与临床研究方面,对于医生牵头组织开展大型三期临床研究的项目,应等同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医生个人成果认定、职称晋升等方面享受相应待遇。

二是由临床试验申办方、研发服务外包企业、医院等各方共同建立组织机构,构建临床试验研究联合体(简称“研联体”)。可以通过地方三甲医院“以一带多”的方式,借助研联体机制调动各级医疗机构的积极性。符合条件的二级医院都可以备案,通过资源下沉调动基层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对三甲医院也要实施培训奖励、派驻奖励等激励举措。

二、加强医疗数据的整合与应用,探索高质量数据赋能研发

高质量的临床数据赋能医药研发不仅非常重要,同时也极具挑战性。应注重医疗数据质量提升和数据整合,在确保数据安全的情况下,扩大医疗数据应用范围。

一是提升医院电子病历质量水平,加大数据整合力度,梳理形成能进行科研使用的数据标准并“清洗”出可用数据。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在医学学科带头人或相关课题的支撑下,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在临床研究领域,可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构建远程智能化管理平台,替代非必要的面对面环节。

二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或倡导下,由第三方组织通过联盟或协会等方式设立多学科联合研究院,集合医学、生物学、人工智能、IT、法律等多方专家共同研究相应的技术、伦理、法律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课题,并进行相应的政策研究。制定关键数据库的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以确保单一医疗数据的统一质量标准,促进数据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流动。(整理/常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