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阅享|打破外部的围墙:企业外部供应链的协同
企业、产业融入全球范围的产业协同需要大量的战略资源,包括算力、算法、数据等。这些战略资源靠传统方式很难获取,有了生产网络平台,加上关键要素资金,就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全球范围协同,打开企业“黑箱”,助力企业、产业依托全球资源和市场获得成功。
1.构建产业生态服务圈
生产网络平台具备的开放性特征使其能够汇聚一批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开发、解决方案集成等方面的企业,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专业服务,形成软件、硬件、数据、开发、测试、安全、应用等诸多方面协同的数字化生态圈,进而推动企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在需求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精准分析消费者偏好,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进而利用柔性化生产线按需生产,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在供给端,利用互联网平台构筑产业服务生态圈,通过平台共享为企业发展赋能,形成多元主体共生的生态系统,实现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交叉融合,提升全产业链智能化、敏捷化水平,以更富弹性的生产系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实现供需智能匹配、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视跟踪、全链条质量协同管控、集采集销等服务,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和质量。依托产业生态圈,能更好地推动产业链转型,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智能化链接,实现生产链、供应链、销售链全链路数智化。千行百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环节交织聚合,不仅汇聚生产性服务业全面配套,也增强了对中间环节、高附加值环节的黏度,提高中国国内产业的附加值、产业链黏性及稳定性;并通过全球数字化供应链实现国内外的供应链环节协同,打造完整、稳定的产业循环。
2.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国内到国外完整链条的双向协同
Ferro(2011)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成为改变交易模式和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要素,互联网能够跨越时空和距离限制实现及时沟通,降低信息交流的成本,从而有助于更多的企业实现跨境交易。从交易流程来看,平台可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3个阶段降低中小企业跨境交易的成本,由此推动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为发展跨境交易提供了便捷、快速、安全的支付功能,有效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支付成本和资金风险。与此同时,跨境电商平台打破了组织边界的约束,与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在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使得企业在虚拟市场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空间,以往只能在国内和本地生产和消费的服务(如零售、旅游、医疗、教育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远程交易。
从产业链来看,平台集合营销、议价、交易、支付结算、物流等活动于一体,赋能企业以较低的贸易成本,跨越时间和空间范围与其他终端用户进行跨境连接,降低了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和风险,可以进行高效率、低成本、大范围的跨境交易,帮助企业融入全球市场,实现全球产业链协同。202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强调搭建中小企业跨境撮合平台,依托大企业打造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出海,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从供应链来看,平台将国内产业环节与国外产业环节打通,形成上下游的畅通衔接,并且通过极强的吸附能力将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业环节,比如研发设计、中间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上中游环节稳定在国内,与国外的上游原材料、下游加工组装环节形成完整供应链。生产网络平台的数字化供应链将国内产地到边境段、跨国干线段、国外终端配送段融合起来,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出海服务,通过智能集单等创新模式,极大降低了产品出海的综合成本,同时依托数字化供应链提供各种辅助决策分析工具,吸引国际品牌企业到中国投资设厂,将库存降到最低,实现柔性、弹性生产,助力融入中国市场。
当前,我国产业组织形态正在从工业时代的跨国公司主导,向信息时代数字化的生产网络平台转变。组织的数字化升级、供应链上下游的打通,背后离不开数据要素价值的释放、企业主体创新活力的发挥,最终形成实体经济的叠加倍增效应。
(以上内容摘自《扎根实体经济:创新与重塑》一书)
《扎根实体经济:创新与重塑》是“现代化新征程丛书”之“前沿产业”主题下聚焦“实体经济”的一部研究作品。本书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对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做出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做出了一系列战略研判。对于社会各界深入理解高质量实体经济背后的产业演进、消费升级、要素迭代、技术进步、决策科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整理/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