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书香|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稳步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快速发展。2020年全球期货期权交易合约数前15大交易所中,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分列第7、9和12位。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度提升。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原油、铁矿石、国际铜等7个品种期货交易。其中,上海原油期货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三,仅次于WTI和Brent原油期货,境外客户持仓量和交易量占比近二成。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实现突破。全球最大的三家铁矿石企业(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和力拓集团)均在铁矿石贸易中尝试用人民币结算,境外矿山和贸易商开始以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价格为基准与中国企业签订基差贸易合同。2020年,原油、铁矿石、铜、大豆等贸易跨境人民币收付约2500亿元,同比增长16.4%,但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虽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需求方之一,但人民币在主要大宗商品贸易结算和计价等领域使用率低,在期货市场上,人民币计价职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期货市场交易品种还不丰富,衍生品创新不足。截至2021年8月,我国期货期权品种共94个,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衍生品合约品种约500个,CME还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推出钴、锂等期货,产品创新能力强。二是期货市场国际化程度还不高。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品种不足一成,大多数期货市场尚未对境外投资者开放。对于已开放的期货品种来说,除上海原油期货外资比重较高外,其他品种的外资参与度还不高。三是定价影响力有限。虽然我国已经开放原油、铁矿石、黄金等期货,但国际贸易仍主要以欧美期货交易所价格作为参考。这与欧美期货市场起步早、成熟度高有关。我国需要持续完善期货市场建设,扩大人民币定价影响力。
(以上内容摘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22”《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与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