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气候变迁与中美气候政策的历史分析、当代认识和未来展望

2024-05-29 15:39:45BY:lyw
【字体: 打印

《巴黎协定》所提出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内”。195个签约国的“国家自主贡献预案”(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INDCs)设定的期限不超过2030年,并不足以实现上述任何目标。实际上到2030年,它们甚至不足以让世界走上一条实现以上任一目标的最佳轨道。这就是为什么《巴黎协定》要求各国在2015年后每5年重新审视其承诺,并着眼于增加减排的力度;以及为什么即使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以实际减排的形式实现后,在2030年后仍需要更大幅度的减排。

尽管源于人类活动的其他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也有贡献,但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排放所导致的累积温升中约有60%是由二氧化碳造成的;当前人类排放所导致的未来温升中,约有80%将由二氧化碳所导致。在这80%中,来自所谓工业源(首先是化石燃料燃烧,其次是水泥生产)的部分占到了85%-90%;其余的份额则大部分来自农业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因此,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变暖问题的最大驱动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知情的观察家多年来一直在说,除非美国和中国——发达国家中的最大排放者和发展中国家中的最大排放者——均各自同意带领全球努力减排,否则难以期待其他国家会跟随行动。

美国和中国的协议在2014年11月达成,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共同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承认两国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发挥引领作用,并承诺了各自的具体减排目标和时间表。因为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双方政府都有必要采取行动,而且两国关于对方的决策过程、政策举措和核心利益的理解也在日益加深。加拉格尔和宣晓伟一直致力于增进两国相互理解,是气候政策研究领域的领先者,他们亲自参与了促成《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幕后工作,很难想象会有其他人比他们更适合撰写这本书。

《气候巨人》一书提供了极好的历史分析、当代认识和未来展望,可以且应该成为中美两国继续共同引领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基础,两国相关的决策者、商界领袖、学者和学生均值得一读。——约翰·P.霍尔德伦(John P.Holdren)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

(以上文字摘自《气候巨人:剖析美国和中国的气候政策过程》)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气候政策的背景和概览
第三章 两国政策决策比较:结构、参与者、过程和方法
第四章 两国减排目标的形成
第五章 两国减排目标的实施
第六章 为何两国气候政策如此不同
第七章 结论
附 录 中国和美国气候政策清单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