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阅享|如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缓解教育焦虑
当前,全社会普遍的教育焦虑既是进入中高收入社会阶段后民生需求不断升级的具体体现,也与不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和不合理的教育评价体制有关。在这方面,不能局限于一般的治理整顿,否则往往只能消除表面现象,新的问题很可能又会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必须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形成大的思路,着重应聚焦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切实落实政府兜底线、保公平的责任。我国教育体量大、战线长,政府财力又十分有限,一下子实现高水平的教育普及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相关政府部门在以点带面、重点发展、示范带动的观念支配下,总是将稀缺的优势资源配置到强势地区,以打造水平较高的样板,走非均衡再到均衡的发展道路,这是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重要原因。未来,增进教育公平、缓解教育焦虑,关键是政府要公平对待城市和农村教育,公平对待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要尽可能做抬高底部、雪中送炭的事情。为此,必须建立对地方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绩考核制度,也就是在评价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成绩时,不是看升学率的高低,而是看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有没有缩小。
二是更大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办学差距大,尤其是区域内学校差距明显,导致普遍的择校现象,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教育民生问题,而且这种现象正在从大中城市向县镇蔓延,是导致教育焦虑的极重要因素。近来社会反映强烈的校外培训问题固然与培训市场不规范有关,但也与校内教育资源不均衡有很大关系。义务教育是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阶段,学生的个性尚未展现,兴趣特长尚未定型,各种形式的分层教育、过度教育无疑是有害的,基于免试入学的低竞争、宽口径、慢节奏的学习方式才更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关键问题是如何消除已存在的区域内学校差距。对此,政府一方面要转变职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着重加强薄弱学校投入;另一方面要采取一些实招硬招,比如建立教师定期流动机制,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平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等。
三是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要切实扭转贪大求全、千校一面的倾向,按照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种形态对高校进行分类,实行有区别的投入和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各类高校的层次,高校的办学导向不应是片面追求升格,而是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培养出合格、适宜的人才。职业教育要加大投入,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出特色,强化实践导向,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完善实习实训体系,增强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和就业的适应性。增强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原则总体要坚持,但要从全国职业教育整体上理解这一要求,针对具体区域实行分类指导。
四是优化教育结构和学制。随着民生需求升级,加上教育内部关联性越来越强,我国教育民生关切点已经不局限于某个阶段,而是向各级各类教育拓展,使得结构、学段等问题逐渐凸显。“十四五”期间,要积极探索将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逐步纳入免费范围,逐步过渡到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新增劳动力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另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现代社会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适应工业社会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亟待调整,尤其是应当压缩一般性知识学习,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人潜能的培养。因此,在教育快速普及的今天,还应前瞻性思考我国教育的学制和结构问题,比如适当缩短基础教育年限,将职业教育的起点延至高中阶段以后,等等,这既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为缓解基础教育过度竞争提供条件。当然,改革基础教育学制是一项重大决策,需要十分慎重,必须进行周密的政策设计。
五是深化招生体制改革。以往的高考改革、中考改革,主要着眼于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每次改革都引起了学校、家庭、社会极大的焦虑,最后的改革方案不得不较多照顾外部对教育的需求,比如公平、就业等,反而违背了改革的本意,加剧了矛盾。考试和招生,目的是科学选拔人才。在考试招生体制中,招生更带有根本性,考试是为招生服务的,是招生的手段。当前,学生学业负担重、应试学习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学生被迫压缩式学习那些不感兴趣的内容,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为这些学习内容都是由统一考试决定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招生过于粗放,对个人禀赋、兴趣的差异、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考虑不足,用统一考试这把尺子来录取学生,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因此,改革的方向是落实招生自主权、分类考试,从而激发中小学校教学活力,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以上内容摘自《完善支持生育的家庭发展政策》)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家庭幸福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完善支持生育的家庭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完善支持生育的家庭发展政策》一书提出了推进完善生殖和母婴健康支持服务体系、提高托育和教育领域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更注重工作和家庭平衡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加强综合收入补贴政策以及建立“普惠式”家庭支持体系5个方面的改革。
(整理/耿瑞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