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书香|乡村生态社区规划设计的四要素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乡村社区的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产业兴旺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中的产业应该包括农业、手工业、小工业、文旅业等共同发展,互为补充,因地制宜;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节约资源,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是中国乡村生态社区在未来发展中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借鉴和学习欧美等国家的乡村生态社区建设经验时,这些国家在公众参与、社区营建、低碳生活方面的践行较为突出,德国、芬兰、瑞典等国在生态技术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与各国的国情密不可分的,这些建设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但也必须紧密地联系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大部分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经济水平还不高,在这样的乡村中如果单纯追求生态,不考虑多产业的协同发展、经济可持续增长,乡村可持续发展势必不行。因此,考虑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十分关键。乡村社区自然生态的规划和设计要整体考虑以下因素:
1. 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整体考量,除了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社区规划、生态技术的应用,还应包括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革新。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与社会生态3个层面共同构成乡村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整体。
2. 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
乡村社区的设计要了解在各种尺度上运行的生态秩序,并将其与人类的价值观相关联,在社区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观照生态技术的实践,也要将审美和科学视为相互包容的要素纳入整体。乡村生态社区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行政设立的生态村,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整体考虑整个区域的生态基底。因此,不能将其设置为固定的数值,在规划和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社区的基底条件、周边环境、人口数量、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3. 适宜的社区尺度
乡村生态社区的规模应控制在便于社会交往和协作的尺度,这样更容易建立协作的社区关系,进行社区内的人际交往,达成关于社区发展的协议。在不同的国家,人际关系的亲密度、个人距离、社交距离不一样,乡村社区的构成人群和需求也不同,因此,社区尺度的控制是动态调整的。有的学者按照国外乡村社区的规模,提议将其设置在50~500人之间,这可能与中国传统的乡村社区规模有较大的不同,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尺度和亲密关系也与国外的社区不同,因此,从规模和尺度上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斟酌。
4. 复合的社区功能
乡村生态社区不仅要考虑周边环境的生态性,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乡村社区中居民共同的价值观,在社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有利于发展社区内部的生态生产、生态生活和生态技术,形成不同地域的生态实践社区。通过生态教育、生态培训、生态研学的方式定期开展丰富的社会交流活动,提升社区的生态意识,提高社区成员的凝聚力。
(以上文字摘自《乡村生态社区设计研究》)
《乡村生态社区设计研究》一书是国内系统讨论“乡村生态社区设计”的专著,立足于从全球化的视野下乡村生态社区形成和建设的文化背景、思想理念、学术脉络等进行梳理,对不同国情和文化背景下的乡村生态社区进行讨论,重点提出乡村生态社区的设计研究不是单纯生态观念、生态技术和生态材料的探讨,而是需要从社会、经济、人文等多个维度去探讨。
全书分3个部分:一是围绕乡村生态社区发展脉络,从理论层面、实验层面、实践层面进行探索;二是探讨文化多样性下的乡村生态社区建设的适宜性;三是通过乡村社区生态单元的讨论,初步建构了乡村生态社区的系统设计方法。并通过剖析8个国内外代表性案例,清晰呈现乡村生态社区建设基本概念、设计思路及技术途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整理/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