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阅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2010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推动普及学前教育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开启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中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出现实质性跨越。2011年世界银行和中国人口计生委联合撰写报告,建议将0 ~ 6岁儿童早期发展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框架,同时建议特别关注贫困儿童的早期发展并纳入政府扶贫计划,提高国家的未来竞争力。这份报告凝聚了众多国际共识以及为中国政府提出了可能的政策选择——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是中国提高国民素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重要一环。
在学术界,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等问题也是学术讨论的热点。脑科学的发展以及大量有关学前教育投资回报率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表明,优质的学前教育对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升国民素质、构筑国家财富、保障教育公平、打破贫困代际传递以及维持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学前教育除了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外,对儿童个体发展的正向效应也已经得到了国际上大量研究的证实。更重要的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不平等很可能延续至整个人生阶段,将影响个体后续的教育和职业选择、家庭和生育行为、健康情况、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并最终导致社会不平等的代际传递。
全球儿童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全球6.5亿小学学龄的儿童中,近1/3没有掌握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如果每个儿童都能掌握这些技能,他们未来成长中不仅会获得更平等的发展条件,也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有效的干预方式之一就是消除儿童早期成长中的多维贫穷。
世界各国已经先后开展了多项普及性或者针对性的学前教育项目,并通过对儿童后续发展的追踪研究,证实了学前教育对个体发展、家庭乃至社会综合发展的长期效应。美国早期儿童纵向研究项目、英国有效学前教育项目、芝加哥亲子中心项目等研究均揭示了学前教育尤其是优质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日后的个体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长期影响。
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了学前教育对儿童未来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一些学者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和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来探究学前教育的长期效应,均发现接受过学前教育的青少年的学业表现(如阅读、数学等领域)显著好于在童年时期未能接受学前教育的青少年。在非认知能力发展方面,龚欣和李贞义(2018)运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分析发现,相比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在七年级、九年级时更有开放思维、更自律,其抑郁得分也更低。李玲、蒋洋梅和孙倩文(2020)运用中国西部某市2017年中学学科素养监测项目数据研究发现,接受学前教育对儿童的自我效能、学习投入、减少校园霸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近期对青海省乐都区的调查发现,在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上,农村中小学生中上过幼儿园的学生显著优于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
总而言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高质量学前教育确实可以有所作为。因此,在农村普及学前教育、推动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以上文字摘自《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促进农村儿童高质量发展》)(整理/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