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阅享|为什么会出现农业污染
中国的农业得以延续几千年,且养育的人口不断变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以小农户为单元的种养循环模式。在化肥被大量使用之前,农家肥是农作物最为主要的养分来源。传统的农户家庭主要饲养两类畜禽。一类是提供畜力的役畜,通常是牛,部分地区也有马、驴、骡等,主要用于犁地,有时也作为短途驮运的工具。役畜体形较大,秸秆是其主要饲料,过腹后与粪便一起还田,成为重要的肥料来源。另一类是农户家中主要用剩饭剩菜、米糠等喂养的生猪、鸡鸭等家畜和家禽,过去是家庭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些畜禽共同提供肥料来源,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时代,几乎在家庭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种养结合闭环。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扩散,农业生产经营也越来越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过去一家一户的种养结合链条断裂了,当种养分离发生后,传统家庭层面的闭环就被打开。对于种植者而言,机械代替了役畜、化肥代替了农家肥,秸秆和过量施用的化肥就成了如今的污染源;对于养殖者而言,畜禽粪便也成为其“非合意”产出,偷排或以最简单的方式排放掉成为其经济的选择。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显示,既种又养的农户从1986年的71.24%下降到2017年的12.15%,而且出现几个较为明显的趋势:一是农户非农化的趋势,退出种养的农户占比从1986年的2.95%上升到2017年的30.64%;二是专业化趋势,尤其是种植业,单纯从事种植业的农户从1986年的25.60%上升到2017年的56.63%;三是种养分离的趋势,既种又养的农户从1986年的71.24%下降到2017年的12.15%。
种养模式对化肥施用具有一定的影响。总体上,种养结合户的尿素投入强度均低于纯种植户,体现了较好的替代作用;但是替代效果呈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17.54%下降到2017年的2.99%,且到2015年后,这种差异就不显著。从种养结合到种养分离,其现实背景是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将过去的庭院经济闭环打破。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指出,要鼓励各地对小农户参与生态保护实行补偿,支持小农户参与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等,对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保护农业资源环境的小农户给予合理补偿。下一步,要探索更多有利于农户在家庭内部、农户之间的种养结合和其他环境友好行为的激励政策。
(本文选自《从大水大肥到减排固碳:农业绿色发展18讲》,有删改)(整理/雒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