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阅享|韧性城市建设的中国特色经验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在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韧性城市相关政策,地方层面不仅加入韧性城市国际行动,也开展了韧性城市建设自主探索。在韧性城市建设中,我国展现了自身独特的制度和体制优势。
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仅用了半个多世纪就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这些都建立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基础上,也是我们建设韧性城市的最大优势。在领导城市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对城市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一整套较为成熟的体制机制,这与西方国家韧性城市建设一般在城市或城市圈层面推动不同。党中央统一领导有效保证了领导力稳定,高效协调行政资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我们党领导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城市建设与治理的独特优势。打造韧性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和生长性,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和部门协同,形成高效灾害防控联动机制。在灾害应对体系建设方面,与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和市场合作不同,中国更强调党委统一领导,应急部门综合协调,涉灾部门分工负责,形成协调联动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强调上下衔接、协调有序、联动高效的工作机制。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方面,中国形成了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部门、住建部门、水务部门等主管职能部门按职能牵头、专业处置,既分工负责又条块结合的协同联动治理体系。
新型举国体制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体制赋予了国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汲取能力和控制能力,能够根据国家意志实现特殊需要,以政治动员的方式,将国家意志迅速贯彻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进而动员全社会的资源投入国家意志的实现过程中来,形成国家治理的整体合力。
(整理/耿瑞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