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的乡村生态社区

2024-08-06 09:58:00BY:lyw
【字体: 打印

传统的乡村社区多是以耕种为基础,村民农闲时也从事小手工业、小商业和小工业,可以有除农耕收入外的其他经济收入。然而,现代的乡村社区的产业转型,小工业、旅游业等成为乡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社区内的公共空间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的乡村生态社区需要为新的社区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在社区的规划布局上考虑形成经济增长的聚居结构。例如伊萨卡生态村、道明竹艺村等新的乡村社区吸引了很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社区通过产业转型,为聚居的社区成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方式;利用互联网、公共空间、公共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通过社区活动,组织了外部成员和游客入住社区,从不同维度介入乡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乡村开设工作室、开办手工艺作坊、开展生态教育,生态社区为不同的人群改变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多机会。

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将越来越多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下的便利:

1. 发展社区的内部支撑

乡村生态社区建立内部可持续条件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DR 社区因为它在外部可持续方面所做的努力非常具有影响力,这种模式逐渐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乡村社区。DR社区的居民大部分人共享厨房,一起在公共空间就餐,社区居民认为分享对社群关系的影响非常重要。这样的公共交流不仅可以和很多非核心家庭成员建立更深层和紧密的关系,孩子们还可以和其他不同生活经历的成年人有更多互动。因为共享厨房、共享空间的生活方式,社区成员有更多的个人空间和时间去选择是否参与其他活动。在川西林盘的社区里,共享的意义又不尽相同,邻居们一起劳作,一起下棋打牌,一起在院落里磨豆子,一起做竹编,这也是活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文化不同,共享的理念不同,这是设计师需要进入田野去考察和发现的,但共享的观念对实现社区内部的支撑是重要的,对减少碳足迹、提高公共空间的集约化是有意义的。

2. 社区经济的自给自足

乡村生态社区要实现自给自足和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依赖外部的投入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因此,通过社区的整体规划和布局,通过社区产业的转型,对社区进行适宜的设计,让社区居民建立相互合作和共享资源的体系,是社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经济收入的使用则由社员自己选择和决定。一些乡村生态社区根据自己的需求创建了多种合作社,居民可以参与,例如DR社区创建了营利性的乳草项目,这是社区工人拥有的合作社;还有非营利性的合作社,如可持续与合作文化中心,非营利性的组织提供教育、旅游等不同类型的活动,还为社区运营发展外联项目。部分社区创建了能源合作社等,也是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模式。为了保持人们内在的可持续性,社区居民在不耗损自己的情况下需要具备必要的各种生态技能,才能保障完成生态社区的建设。因此,未来的乡村生态的可持续也需要进行持续的生态科普、生态教育和生态技能的培训。

3. 发展协作型生态社区

临近大学城或大型工厂的乡村社区,社区居民多从外部迁移到项目基地,自主参与社区的建造和生活,因此,也重视发展与当地社区的联系和互动。针对这样的乡村社区,应该利用优势资源,与高校、工厂合作,将它们作为整个生态社区的一部分。例如,以前“大三线”的厂矿企业,大多临近乡村,一方面吸纳了大量附近乡村的青壮年入厂,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的下一代,它在不断地发展,也在积极地联系其他的乡村社区共同协作和发展。现在很多“三线”厂又从乡村搬迁到了城市,遗留下来的厂矿旧址和乡村又融到一起。在发展乡村生态社区的同时,能够将这些遗址纳入乡村生态发展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场域,让社区居民从一个高度分离的时代,回到协作和合作的方式去居住和生活,这也与高度工业化的城市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人际间的关系通过社区不断地发展矛盾又不断地解决。

4. 将生态艺术融入乡村社区

生态艺术是近年艺术家所关注的领域,生态艺术与乡村社区可以很好地结合。例如,在DR社区发起了“建造工作坊”,经验丰富的建筑商马克·马齐奥蒂和凯尔·纳德是两位社区居民,又是先锋自然建筑艺术家,他们引导参与者进行实践研讨会,重点介绍使用各种天然材料进行创造性生态建筑的建造。在绿色建筑的工作坊中,参与者可以体验建造堆放草捆墙、手工模制土棒、涂抹天然石膏,了解纤维、黏合剂和骨料如何在各种不同的建造过程中应用和协同工作。除了技术技能外,参与者还可以通过生态艺术的方式,例如将彩色瓶子、马赛克瓷砖、玉米棒等回收的固体废弃物制成艺术作品,通过建造和设计来创造性地扩展艺术经验,并将其应用到绿色建筑中。生态艺术或许将成为未来融合社区不同人群的重要途径。

(以上文字摘自《乡村生态社区设计研究》)

《乡村生态社区设计研究》一书是国内系统讨论“乡村生态社区设计”的专著,立足于从全球化的视野下乡村生态社区形成和建设的文化背景、思想理念、学术脉络等进行梳理,对不同国情和文化背景下的乡村生态社区进行讨论,重点提出乡村生态社区的设计研究不是单纯生态观念、生态技术和生态材料的探讨,而是需要从社会、经济、人文等多个维度去探讨。

全书分3个部分:一是围绕乡村生态社区发展脉络,从理论层面、实验层面、实践层面进行探索;二是探讨文化多样性下的乡村生态社区建设的适宜性;三是通过乡村社区生态单元的讨论,初步建构了乡村生态社区的系统设计方法。并通过剖析8个国内外代表性案例,清晰呈现乡村生态社区建设基本概念、设计思路及技术途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整理/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