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领先!成都以“建圈强链”驱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并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成都市以“建圈强链”为核心策略,结合区域特色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成都市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以及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通过明确战略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本文摘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书中关于成都的案例,供读者参考。

成都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国家级中心城市,是成渝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作为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认真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赋能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明确战略定位、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 明确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定位
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系统部署,以及四川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的安排部署,结合成都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2023年7月,中共成都市委提出“到2027年,创新发展综合优势显著增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能力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成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生态构建”四个方面的细分目标。
(二)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
成都市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孵化。2023年《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正式印发,聚焦比较竞争优势,按照“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思路,布局构建8个产业生态圈,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为推动落实,成都市进一步明确链长、重点产业链牵头市级部门、主要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的工作责任,聚焦“四链”融合,全新配套制定了一套确保“产业建圈”强链有力有效的“评估问效工作方案”。目前成都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和航空航天、高端软件等8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三)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成都市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工作“一号工程”,围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打造成果转化服务生态集聚区、提升企业成果吸纳转化能力、建立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果转化机制等10个方面,提出28条具体政策措施。根据成都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第二次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2023年1—7月,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完成1037.46亿元,同比增长66.8%,发布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科技成果1200余项,成功引进顶尖科技创新团队61个,在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整理/庄希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