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制造:数智化时代的制造新模式》案例选⑦|软件定义制造——智能汽车行业的软件定义制造实践(上)

2024-12-17 19:31:30BY:lyw
【字体: 打印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复杂程度高、产业链长、影响范围广的关键领域,“新物种”也呈爆发式涌现。同时,具有颠覆性影响力、渗透力的数字技术持续出现,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新物种”的爆发也在继续。本系列摘取《未来制造:数智化时代的制造新模式》一书中的制造新模式,给企业提供一个学术界的观察视角,以期推动制造新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涌现更多的制造新模式,供读者参考。

智能汽车行业的软件定义制造实践(上)

随着数字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广泛渗透,“软件定义制造”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智能汽车行业领域已经出现明显的“软件定义制造”特征,例如特斯拉作为一个完全没有汽车行业背景的全新制造企业脱颖而出,所仰仗的就是其软件技术优势。

(一)制造模式的差异化

特斯拉恰如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苹果手机,在汽车电动化的上半场“大显身手”。而智能网联化的下半场却出现了“联发科时刻”,智能化将成为电动汽车最具爆发力的核心价值所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前提是,智能汽车采用了与原有的汽车制造企业完全不同的制造模式,并正在从“复杂汽车+简单软件”模式向“简单汽车+复杂软件”模式的转换。智能电动汽车可以拆解为智能电动车车体、智能驾驶系统、营销和用户运营三项核心功能,即让车能跑起来,让车能自己跑起来,让车能触达用户。为了实现“让天下没有难造的汽车”,最先被解决的需求是“让车能自己跑起来”,目前行业内约有20家企业可以提供系统性的辅助驾驶能力,除了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ADS)、百度阿波罗(Apollo)、地平线等,还有传统的一级供应商如博世(BOSCH)、安波福(Aptiv)、采埃孚集团(ZF)等。这些企业具备了两大核心能力。一是提供专属操作系统的能力。由于整车厂寻求品牌的差异化,需要供应商为其提供专属操作系统,而又由于AGL等开源车载操作系统的存在,为定制操作系统提供了基础平台,因此软件供应商应至少具备定制操作系统的能力,为整车厂提供差异化产品。二是提供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计算平台)的能力。这是智能汽车制造企业敢于围绕“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来颠覆既有认知的根本所在。当汽车产品的核心部件由动力和操控传动系统转向自动驾驶的智能软件系统后,软件而非传统硬件接管和重新定义了汽车产品。

智能汽车基于“三电”硬件结构变得更简单,而基于操作系统的智能驾驶功能变得更加复杂,产品制造的主导权正在由硬件转向软件。软件已成为未来车辆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到2030年软件在消费者感知价值中的占比将达60%。那些在数字技术领域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开始进入智能汽车领域,先有百度、阿里巴巴,后有苹果、富士康、小米等具有先天优势的企业着手造车,这些企业发力的方向更加聚焦于网联化、智能化,可以大量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提供体验完全不同的智能终端产品,而不仅仅满足于用新能源电池代替传统燃油。

(二)像造手机那样造车

随着“下一代汽车”走入现实生活,软件将为汽车注入新的灵魂。电动汽车架构简单、集中,软件和硬件可以实现分离,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下,汽车开始被看作与手机、电脑一样的智能终端。汽车将从一个“硬件为主”的工业产品,成为一个自学习、自进化、自成长的“软硬兼备”的智能化终端,成为一个会行走的“智慧新物种”。软件已成为现代车辆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具体包括无人驾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DAS)、车身和舒适系统、底盘控制系统、信息娱乐和互联系统、动力系统。其中,ADAS功能作为软件开发成本的主要驱动因素,占总成本的45%。软件定义汽车有望成为未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新方向,只有实现软件定义制造的企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持续捕获价值。

目前,智能汽车定义尚未完全明确,真正的智能汽车应该是能够用软件定义、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汽车产品。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紧抓新一代消费者需求趋势,集聚前沿尖端技术,将智能网联汽车打造为新型智能终端产品,提升消费者驾乘体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越来越接近于智能手机,各个厂商可以像制造智能手机那样制造汽车。科技企业或造车新势力只需要给出整车设计方案,车体硬件采用代工模式,互联网企业则主要负责操作系统和软件。互联网企业自身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具备先天优势,使其有敢于尝试造车的底气,例如百度阿波罗系统在软件生态上面具备完整链条生态技术,小米拥有业内最丰富的软硬件融合经验、大量的关键技术积累和业内规模最大、连接最活跃的成熟智能产业生态。

图书简介《未来制造:数智化时代的制造新模式》一书重点研究了反向定制(C2M制造)、用户参与制造、社群化制造、设计师驱动的制造、订阅制造、柔性制造、软件定义制造、虚拟制造、云制造、人机融合制造、分布式制造、共享制造、厂外制造、产业链本地化制造、太空制造等15种新模式,分析了这些新模式的内涵、特点、发展现状与趋势,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解读。该书的总结和提炼,为当下的制造业在未来产业创新史中留下了一个全面、透彻的剖面图。

(整理/雒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