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丛书”出版发行

2025-01-08 16:21:52BY:lyw
【字体: 打印

近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组织编写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发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担任该丛书主编,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泉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决策咨询部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担任丛书副主编。

丛书共分为三册,分别从理论、政策、实践三个角度,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全面、深刻的阐述。

其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篇》(以下简称“理论篇”)在厘清生产力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历史渊源、主要特征和时代价值,从夯实新动能、焕发新活力、扩大新优势、制胜新赛道、繁荣新主体、构建新生态等六个方面,对培育科技创新引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理论篇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的生产力因素和生产力因素的新变化正在快速积累,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动力来源、发展生态乃至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新质生产力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出来的生产力本质特征的精准把握,对新时代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作出的系统、科学、全面的阐释概括,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体系。

理论篇指出,新质生产力是覆盖生产要素、配置关系、载体形态、指向标志、目标质态等五个层次的复杂系统。其中,要素配置关系和产业结构形态共同构成生产力系统中的“结构”部分,衡量指标和目标导向共同构成生产力系统中的“功能”部分。要素基础层主要解决“用什么来生产”的问题,配置关系层主要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载体形态层主要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指向标志层主要解决生产效率和效能的评判问题,目标质态层主要解决发展的目的和导向问题。

理论篇强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建立发展动能新、配置效能强、产业质效优的高阶供给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篇》(以下简称“政策篇”)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梳理了当前我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现状、问题与挑战,从科技、人才、金融、数据、产业、投资、财税、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等十个方面,提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策建议和改革举措,以期为推动形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合力,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有所裨益。

政策篇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体系,推进创新性、深层次、系统性改革,形成与之更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政策篇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各类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改进,必须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金融和数据要素政策,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力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使得微观主体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政策篇强调,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亟需完善产业政策和治理体系,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加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政策篇认为,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稳定的政策支持,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亟需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投资、财税、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不同领域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确保政策同向发力,形成更高水平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合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以下简称“实践篇”)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动力源地区,以及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代表性省份、城市、园区和企业,总结提炼各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案例,为不同类型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实践篇认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全国区域发展“一盘棋”,统筹好“等不得”与“急不得”、“先行”与“后发”、“共性”与“个性”等关系,加快形成各有特色、优势互补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从具体实践路径来看,要着力增强优势地区引领功能,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区域联动合作,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深入挖掘不同地区人才红利,鼓励地方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丛书编写组)来源:国宏高端智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