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发展 | 以全面、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新能源产能

2025-01-09 16:30:15BY:lyw
【字体: 打印

2024年以来,一些海外政客和媒体炒作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的《中国发展报告2024》明确指出,这种论调与基本事实和理论逻辑不符,完全站不住脚。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从根本上说源于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应该以全面、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新能源产能,不能片面、静止、简单得出“产能过剩”谬论。

第一,纵观人类社会的工业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先进工业产能从来都是面向全球总需求的,不能片面地仅以国内市场需求框定合理产能规模。

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模式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各国依靠各自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供给和需求从来都不是局限于一国内部。19世纪末,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显著上升。1915—1920年,美国出口额占全球份额持续超过20%,其中1916年高达26.2%。依靠大规模生产能力,美国的汽车、飞机、计算机等先后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1913年,福特汽车的底特律工厂采用了著名的“流水线”生产模式,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推动美国很快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产量一度超过世界总产量的60%。20世纪60—80年代,美国IBM公司占据了当时工业化国家大型计算机市场70% ~80%的市场份额,波音公司长期占据全球商用飞机市场60%以上的份额。“二战”以后,西欧和日本的汽车工业快速崛起。德国汽车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从1957年的48.3%上升到2018年的78.0%;日本汽车产量从1963年的128万辆增加至1985年的1227万辆,同期出口从10万辆增长到673万辆,1985年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高达54.8%。过去30多年来,众多欧、美、日、韩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并长期占据重要份额,中国并没有指责其产能过剩。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占产量的比重仅为12.5%,完全谈不上产能过剩。

第二,新能源产业发展伴随技术突破和快速迭代,有效产能和无效产能并存,不能简单加总。

新技术往往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有很强的动力应用新技术建设先进产能。与此同时,基于上一代或上几代技术建设的低效甚至无效产能,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然退出市场,如果将其与高效先进产能进行简单加总并得出过剩的结论,必然会背离基本事实。以光伏电池技术为例,2010年量产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6.5%左右,2015年第二代提高到20%左右,2023年第三代已达到25%左右。光电转换效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发电成本可下降7%。这样巨大的效率进步和成本降幅,吸引着企业不断研发新技术、投资新产能。近年来,光伏生产线的平均迭代时间已降至2~3年,而物理折旧年限超过10年,很多落后产能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市场竞争力。类似情况在其他高技术产业领域也很常见。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近年来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在摩尔定律驱动下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先进产能不断上马、落后产能大量闲置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2023年三季度,台积电公司4~5纳米制程的先进生产线产能利用率超过80%,而美国格罗方德公司16~22纳米制程的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仅有55%~65%。在这种情况下,更先进的产能还在不断上马。2024年,三星、台积电、英特尔等企业预计将分别投资数百亿美元,用于建设先进制程生产线。

第三,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伴随企业的优胜劣汰和产能的动态调整,新能源产业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一时期的产能规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企业相互竞争、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其间产能会不断进入、退出、改造和调整,这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仅停留在某一时间点上看待这个动态演进过程,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比如,20世纪初美国成为汽车制造大国后,一度出现过几百家汽车企业。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绝大部分车企倒闭,传统车企仅剩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少数几家,而且当前还面临特斯拉等新兴车企的挑战。再如,20世纪70年代末个人电脑兴起后,全球一度有400多家厂商涌入市场。随着技术标准统一和市场不断成熟,大量企业被淘汰。到1997年,康柏、IBM、戴尔、惠普等前几大厂商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又如,手机行业也经历了优胜劣汰过程。21世纪初,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和爱立信等企业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其中诺基亚的市场份额曾高达35%。但随着智能手机出现,这些企业逐渐失去了市场地位,被其他手机厂商取代。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企业的快速兴衰更替和产能的持续动态调整,新能源产业也必然会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中经历类似的过程。

第四,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产能建设主要是为了匹配未来预期需求,不能简单以当期需求来评判产能是否过剩。

产业发展一般会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阶段,在成长期需求往往加快增长,企业为满足未来预期需求纷纷加大投资,短期内必然会产生投资“潮涌”和产能增加现象。据国际能源署测算,未来十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约是2022年的4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GW),约是2022年的4倍。如此强劲的未来需求必然会吸引大量投资进入,带动产能快速增长。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1990—1997年,美国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从15%增长到35%,对网络的需求也随之急速增长,众多投资集中涌入互联网领域,当时也有人称之为“互联网泡沫”。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一时期的大规模投资,为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韩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过程。LG公司液晶业务从1987年到1994年连续亏损8年,平均每年亏损5300万美元;三星公司液晶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亏损7年,平均每年亏损1亿美元。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相关企业仍然基于对未来巨大市场需求的预期,将数十亿美元投资于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随着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及平板电视需求的急速增长,三星、LG 等厂商的液晶面板产能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前瞻性的产能建设,后来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

(文 / 赵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