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提升纺织服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2025-01-20 14:02:36BY:lyw
【字体: 打印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在全世界居于领先位置的五大产业之一,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处于第一梯队。随着我国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如何突破技术创新瓶颈、合理引导产业转移、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等问题,在稳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交给我国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现阶段有必要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力的现状、挑战、机遇和提升路径。本文摘自《强链铸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一书,供读者参考。

(一)加快纺织服装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一是在制造模式变革方面,传统纺织要从大量用人的制造模式转变为自动生产、自动物流、自动仓储、自动检测的少人、无人制造模式;从基于工艺准则的制造模式转变为数据驱动的智能优化制造模式;从线性制造模式转变为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生产模式;从基于大规模订货的制造模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化制造模式,从单一工厂运营模式转变为分布协同式制造运营模式。二是在服务制造变革方面,传统纺织要从生产决定消费的制造模式转变为消费决定生产的模式,消除生产者和消费者界限,推动纺织制造满足个性化消费趋势。

(二)发挥我国电子商务新优势

一是强化电子商务培训,提高运营管理能力。各地应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引进与培育方面工作,分门别类地开展电子商务基础、操作及能力提升培训,加快培养一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电商带头人队伍。二是开展会展等商务对接,促进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推动各大电子商务机构组织会员参加展会,或者组团直接与上下游客户采购对接,提高销售成效。三是加强技术服务,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专业服务机构要研发实用性软件,为企业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做好基础服务。四是完善物流及售后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原有的实体空间完善其仓储,并且确保大中城市较为全面的仓储建设,以方便补充和调配货源。五是进一步发挥我国电商平台优势,更好地掌握市场渠道,助力纺织服装企业更好发展。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利用电商平台和数字技术,更快地了解国内外消费者需求,持续不断推出符合国内外市场潮流的产品,打造同传统国际品牌商的竞争新优势。

(三)强化品牌发展战略

一是加快完善纺织工业创新体系。要把对关键纺织机械、高性能纤维等短板领域的发展上升到强国战略的高度,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发挥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基地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快纺织机械行业技术、高性能纤维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二是服装产品方面实现产品差异化。从服装的面料、色彩选择、设计风格等方面入手,避免低端同质化现象;企业也可以寻求在各个环节上的跨界合作,通过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商合作研发出不可替代的产品,强调产品的独特性,培养客户忠诚度。三是充分挖掘中国文化。在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中国文化元素与民族精神的融合运用;在营销模式上,更加注重借助与凝聚中国文化的机构、场所联合,提升品牌的中国文化内涵;在品牌文化建设上,更加明晰战略定位,合理定位品牌消费人群,利用品牌文化赋予产品品牌个性和更高的附加值。

(四)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推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升级

一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对纺织服装产业进行投资,优化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一方面,要继续优化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因东部沿海地区成本上涨而意欲转移的资本向中西部流动,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为大型纺织服装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创造条件,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中,争取获得其产品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从而完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二是引导企业合理、有序开展对外投资。有关部门加强研究纺织企业对外投资产业政策,开展纺织行业海外投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指导,提高行业跨国布局效率。

(五)优化纺织和服装业市场结构,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纺织服装集团

一是优化纺织产业布局。完善中西部地区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先进、优质纺织制造产业优先选择国内产业转移,鼓励纺织企业通过产业区域转移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升级,更好地化解环境、成本压力。二是完善营商环境。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指导,不断拓展产融合作措施路径,有效解决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激发内需市场消费潜力,扩大产业内需应用。积极引导纺织企业落实“三品”战略,提升品牌产品与内需消费的适应性;加强对优势自主品牌的宣传推广,扩大自主品牌消费需求;加强质量、知识产权及电子商务监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以上内容摘自《强链铸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整理/耿瑞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