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中国港口的绿色低碳转型
2009年,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作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据生态环境部消息,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的目标。
我国已成长为世界港航大国,港口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港口成为我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支点和枢纽。港口主要依靠消耗石化能源开展生产作业,因此也是碳排放大户。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全球气候治理和经济合作的重要贡献。
在全球低碳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展绿色低碳港口建设。我国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目标后,作为碳减排重点领域,我国港口业面临的节能减排、绿色增长的压力依然很大,一些问题制约了绿色低碳发展。例如,我国港口存在“三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现象;港口减碳技术尚不成熟,老旧船舶不能及时更新、船舶存在超标排放;港口污染防治能力较低,港口污染防治全链条衔接不畅。
为治理上述问题,我国相继出台多部与港口绿色发展有关的政策文件,顺利实施船舶排放控制政策,逐步完善绿色交通标准,不断完善绿色港口等级评价体系,持续调整改善运输结构。水运清洁低碳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有效防治了港口船舶污染。
作为碳减排重点领域,我国港口在节能降碳、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环境管理政策,推动了我国绿色港口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中国港口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必将走在前列,为世界港口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典范。《航向零碳:中国港口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一书,从我国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我国港口发展的形势和影响因素,以国内典型港口为例进行分析,并借鉴国际经验,为我国港口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一定的系统性、前瞻性思考。
本文摘自《航向零碳:中国港口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