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发展报告2024 》| 合作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 ④
编者按
面对当前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国际社会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科学系统”观念,重申并恪守免于饥饿和获得充足食物权的基本人权,同时着眼长远,统筹促进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和农业食物系统绿色低碳转型。
本文摘取《全球发展报告2024 动荡变革的世界:合作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一书中关于合作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的内容,共5篇,供读者参考。
提升农业气候韧性。一是加强全球农业气象灾害韧性评估预警机制。加强遥感卫星中心、地球科学、气象站合作预警联动,提高全球农业气象变化和农业气候资源趋势性变化预测的精准性,强化对全球粮食产量时空变化影响的前瞻性预判。二是加强“全球南方”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着重改善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条件;因地制宜探索保护性耕作、土壤健康,推广多样性种植,包括混合种植、轮作和间作等,避免土壤侵蚀、退化;推广智慧气候农业、实施农业精准管理,将天气预报和水文模型结合土壤湿度及作物用水、用氮磷肥需求,进行精准灌溉、施肥等。
减少粮食损失和食物浪费。一是减少食物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浪费和损失。发达国家要减少消费终端特别是肉、奶等的损失和浪费,逐步优化食物消费结构,引导动物性食物合理消费。发展中国家减少食物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二是削减农业能源化利用补贴,制定生物燃料政策,从使用高度依赖耕地的玉米等原料转向使用边际土地或废弃物的纤维素材料等。
协调好粮食安全保障和气候减排举措。一是统筹考虑人均粮食占有量与营养水平,鼓励分类探索农业和食物系统减排策略。粮食危机、饥饿、粮食中度或
重度不安全人口较多的国家和地区首先考虑增加粮食供给、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净进口发展中国家、低收入缺粮国在保障本国粮食安全且人均国民经济负担得起的前提下,以市场化手段探索农业部门的绿色低碳减排技术应用。若将农业部门纳入碳排放交易系统,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优先按照粮食净出口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粮食净出口发展中国家的顺序实施。二是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提供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技术、能力支持。三是加强农业和
食物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减排技术合作。尤其是在稻谷种植、反刍动物养殖、防治土地退化以及动物性食物营养改良等方面,提高农畜牧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合作探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整理/王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