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中国港口绿色发展新格局
编者按
全国政协委员朴世龙2025年3月9日在两会上发言时说,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对实现“双碳”目标、美丽中国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国内外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他对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出“强化政策协同,健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等三条建议。
港口是碳排放的大户,也承担着碳减排的重任。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全球气候治理和经济合作的重要贡献。
朴世龙委员的发言具有深刻启发性,相关观点在《航向零碳:中国港口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一书中亦有体现,本文摘取书中关于国际经验对我国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的启示,供读者参考。
我国绿色港口建设起步较晚,自上而下的顺畅机制还有待形成,行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作也需进一步加强。推动港口绿色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港口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成功实现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作为指导,企业积极采取环保措施,推进技术创新,公众也积极参与并进行监督。这种共同参与的模式有效推动了港口的绿色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绿色港口建设过程中,鹿特丹港积极争取荷兰乃至欧洲其他国家政府的支持,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机构紧密配合,洛杉矶港与州政府共同参与。相比之下,我国绿色港口建设在获取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我们需要更高层级的战略指导和更完善的支持政策。此外,我国的绿色港口建设大多以港口企业为主体,与航运企业、物流企业、物流辅助企业、金融企业等行业参与者的合作有待加强。
因此,港口企业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应加强与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港口规划的支持,并主动参与制定国家级和地方级绿色交通发展规划以及节能减排相关法规和标准。此外,港口企业还应该加强与国际组织、航运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其他港口运营商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积极参与行业研讨、绿色航运国际标准制定、绿色航运走廊建设等绿色航运实践。这些措施可有力推动我国绿色港口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文摘自《航向零碳:中国港口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