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②:天津滨海新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编者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以后,成为各地高度关注的热点重点,各地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成链成群,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赛道加快谋划建设一批前瞻性项目,积极运用数智化、绿色化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提出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打通技术转化堵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具体举措。从全国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最终要落在区域上,不同地区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基于对自身条件的客观判断,最大限度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本系列摘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一书中天津滨海新区的实践案例,共4篇,供读者参考。
天津滨海新区依托经开区小核酸产业集群、保税区生物制造谷、高新区信创谷、高新区细胞产业园等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培育未来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发展平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良性互动。
01积极发展小核酸产业
近年来,小核酸药物是全球投资新风口。滨海新区抢抓机遇,聚焦小核酸前沿领域,成立天津(经开区)核酸产业联盟,依托康希诺、凯莱英、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搭建集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于一体的平台,建设全产业链专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探索“资源+资本+服务”的商业合作模式,以资本为纽带强化核酸药物全产业链上下游关联运作、协同赋能,推动形成政府、资本、资源多方协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供应链、人才链加速集聚,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小核酸产业合作创新生态圈。
02创新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依托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两大国家级战略支撑平台以及中国科学院育成中心、中科天保智谷和瑞普生物智创谷等孵化平台,建设京津冀智能医药产业园,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协同吸引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集聚,形成以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现代中药、基因检测、细胞治疗等为代表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03加快发展信创产业
近些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信创产业蓬勃发展。滨海新区于2012年进行“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应用。2014年,飞腾与麒麟两家企业在滨海新区落地生根,营造产业生态。2023年底,初步集聚以麒麟、曙光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信创企业千余家,拥有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率先实现信创全产业链布局。
04谋划发展特色
2021年,滨海新区成立的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优势,吸引人才集聚,抢占未来赛道,发展细胞产业。依托海河实验室平台,短短几年时间,初步形成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干细胞产业、免疫细胞产业、疫苗抗体产业、基因治疗产业、基因检测产业,细胞全产业链加快构建。2021年,天津市细胞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从空间分布看,基本形成小区域内专业集中、大区域内分工协同的布局特点,构建起“龙头拉动、配套跟进、集群发展”的产业梯队。
(撰稿人/黄征学、郭叶波、潘彪)
摘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一书,有删减。
(整理/王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