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人工智能和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5-03-18 15:00:39BY:lyw
【字体: 打印

编者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科技话题十分火热。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媒体记者,DeepSeek一直是话题热词,大家热议“人工智能+”为工作、生活、学习带来的改变。
另一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如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代表委员们关心的民生事。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和“高质量充分就业”受到高度重视。
本文摘取《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一书中关于人工智能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影响的论述,供读者参考。

首先,从城市和微观个体两个层面剖析人工智能对劳动者就业数量的影响。在城市层面,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越高,城市的就业数量也越高,且对东部地区的正向影响显著。在微观个体层面,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数量具有负向影响,表明人工智能更多创造需要高技能劳动力的岗位,且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执行简单重复任务的低技能劳动者。

其次,基于城市和微观个体两个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城市层面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发展提升了就业质量,且对东部地区就业质量影响显著。分维度来看,人工智能对职工工资报酬、养老保险覆盖率、医疗保险覆盖率提升均有促进作用,但对城镇单位就业比例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分区域来看,人工智能对城市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微观数据分析发现,人工智能降低了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且提高了低技能劳动者的教育—职业过度匹配概率,表明人工智能发展使得劳动力需求下降和人力资本利用率降低,进而导致低技能劳动者就业质量降低。

再次,分析了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点,在经济下行阶段,需要重点关注充分就业目标,而在经济景气阶段,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也需要兼顾提升就业质量。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时间段人工智能对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影响,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重点关注低技能劳动者,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最后,结合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萝卜快跑”案例,探讨智能经济对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智能经济新形态快速涌现,引起就业变革与劳动关系重塑。长期来看,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可能导致失业风险增加,同时重塑劳动关系,需要关注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应积极健全劳动者就业促进机制、权益保护机制和技能培训与转岗机制,实现智能经济时代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