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实践① | 北京:扎实推进绿色北京战略
编者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被提出以后,成为各地高度重视的热点重点,各地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成链成群,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赛道加快谋划建设一批前瞻性项目,积极运用数智化、绿色化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推出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打通技术转化堵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具体举措。从全国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最终要落在区域,不同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基于对自身条件的客观判断,最大限度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①摘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一书中的北京实践案例,共4篇,供读者参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坚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在推动城市“减量”发展的深刻转型过程中把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成为首都的亮丽底色。
01增存并举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一方面,严格遴选绿色增量产业,自 2014 年起制定实施并持续修订完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最新的 2022 年版目录进一步瞄准 “双碳”目标,引导新增产业和功能发展更加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存量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完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机制和标准体系,创新开展清洁生产京津冀伙伴计划,推动实现政策协同、标准协同、治理协同和生态环保效益协同,加强重点用能和碳排放企业管理。组织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重点行业企业实施能效达标、能效“领跑者”遴选等活动,鼓励企业对标先进提质改造。持续推进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创建。
02技术创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分批次印发北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推荐目录,累计推荐了90项绿色技术,覆盖能源节约、替代能源生产、固体废物减量化及资源化、减碳固碳等重点领域。公开推荐了3个需求应用场景,吸引一批绿色技术企业“揭榜”,引导供给与需求对接。结合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特征,在高校、电力生产和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等3个领域评选 5 家低碳“领跑者”,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协同降碳。发布北京市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2023 年本),涵盖建筑围护结构、供热锅炉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照明和采光系统、电力电气技术、数据中心节能技术、能源管理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
03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北京的绿色金融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政策体系和顶层制度安排日渐完善。绿色政策设计方面,出台了《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等,建立了“绿色金融专班工作机制”和“绿色金融专家委员会”。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首单“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全国首单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成功发行。创新推出“京绿融”支小再贷款专项产品和“京绿通”再贴现专项产品。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方面,2008 年 8 月成立北京绿色交易所,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平台建设,着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支持《碳金融产品》发布,为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供有效指引。(撰稿人/黄征学、郭叶波、潘彪)
摘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一书,有删减。
(整理/王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