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实践① | 北京:聚力培育高精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025-02-17 11:04:56BY:lyw
【字体: 打印

编者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被提出以后,成为各地高度重视的热点重点,各地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成链成群,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赛道加快谋划建设一批前瞻性项目,积极运用数智化、绿色化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推出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打通技术转化堵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具体举措。从全国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最终要落在区域,不同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基于对自身条件的客观判断,最大限度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①摘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一书中的北京实践案例,共4篇,供读者参考。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生产力转化的核心体现。北京市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产业发展“减与加”“舍与得”是选择题,也是必答题,近年来北京市把握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十大高精尖领域壮大新兴产业集群,面向六大领域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推动先进制造业竞争力整体提升。

1. 聚力推动十大高精尖产业集群全部迈过千亿元门槛2012年以来,随着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和落后产能淘汰加快,北京逐步放弃“大而全”,转而聚焦“高精尖”。2017年12月,北京市制定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选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10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分别编制了指导意见,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配套支持政策。2018年进一步制定《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2018 年版)》,有针对性地实施财税、金融、科技、人才、土地、规划等产业政策。近两年,北京市更多扶持高精尖重点工程密集上马。

2. 面向六大领域布局培育20个未来产业北京市未来产业发展基础扎实,2023年2月,前沿科技咨询机构ICV 发布的首个年度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未来产业20强城市中,北京仅次于旧金山,全球排名第2。2023年9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将未来产业聚焦在未来信息、健康、制造、能源、材料、空间六大领域20个产业。为支持未来产业落地,各区加强要素保障,例如,经开区依托经开区新城225平方公里内的产业园区和企业,对未来产业细分赛道进行分级谋划,实现“一赛道、一规划、一政策、一园区”,计划布局建设30个未来产业先导产业园区,培育形成300个未来产业优质企业,打造若干个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

3. 全力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2021年,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到2030年实现建设目标。产业数字化方面,“十四五”以来,北京市实施“新智造100”工程,制定 《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 年)》。“十四五”以来,北京已建立10 家产值过百亿元的智慧工厂,培育103 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数字产业化方面,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2023年北京率先发布地方版“数据二十条”,在多个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并建立全国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围绕数字贸易发展,先后制定《北京市关于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实施方案》《北京市关于促进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旨在将北京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先导区。

摘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篇》一书,有删减。(整理/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