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5-02-13 13:53:22BY:lyw
【字体: 打印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在深刻理解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和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势,立足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创造性地落到实处,需要全面系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

近期,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主编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丛书”,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丛书分为理论篇、政策篇、实践篇三册,深入剖析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实践路径和发展策略,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提出了行动指南。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关键。理论篇在厘清生产力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围绕生产力质态,从基础支撑、生产效率、产出形态、发展水平、发展目标五个维度,创造性构建了涵盖目标质态层、指向标志层、载体形态层、配置关系层、生产要素层五个层次的新质生产力体系,这一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为全面系统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并从夯实新动能、焕发新活力、扩大新优势、制胜新赛道、繁荣新主体、构建新生态六个方向论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是理论与实践的生动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从促进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生产关系等方面系统发力,每个领域都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有效支持。政策篇不仅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政策体系提出的新要求,更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全面剖析了当前政策体系的现状与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政策体系的建议,涵盖了科技创新、人才、金融、数据要素、产业、投资、财税、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多个关键领域,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系统的政策指导,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底蕴、文化习俗等差异巨大。实践篇将“因地制宜”的理念贯穿始终,立足区域差异实际,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到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到东北地区培育新兴产业,从产业、区域、企业等不同维度详细剖析发展案例,全面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在不同地区的生动实践,为各地区量身定制发展策略、实现差异化竞争与协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总的来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丛书”是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佳作。它为社会各界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道路、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提供了明确指引,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思想力量。无论是政策制定者、企业经营者,还是学术研究者、普通读者,都能从这套丛书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共同见证并参与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征程。

(书评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