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王一鸣:深刻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文|王一鸣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把脉定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顶层设计。新形势下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深化理论认识,加强政策设计,推动创新实践。近期,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组织编写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正式出版,“丛书”从理论、政策、实践三个维度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阐释和生动解读,是一套兼具思想性与实践性、前瞻性与操作性的丛书。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求变。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呈现以人工智能为主体,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交叉融合、多点突破的发展态势,为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开辟新途径,注入新动能,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源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数据具有高流动性、低复制成本和报酬递增特征。数据参与到生产要素配置中,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源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不仅包括产业间比例关系调整和高附加值产业比重的提高,更包括产业技术变革对产业赛道和产业生态的重新定义,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求变。“丛书”的理论篇,在厘清生产力理论脉络基础上,从夯实新动能、焕发新活力、扩大新优势、制胜新赛道、繁荣新主体、构建新生态等六个方面深入探讨和系统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问题,有助于深化读者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统筹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政府的谋划和推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通过行政力量来直接配置资源。由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含量高、技术迭代快、资金投入大,在这些领域出现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会更大。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握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政府的“有为”主要体现在加强政策供给和创新服务,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包括加强对企业在竞争前环节研发投入的政策支持,落实好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政策,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渠道,加大数据、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投、风投等创新金融业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供给等,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新型生产要素自主高效流动和优化组合,增强“有效”市场功能,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透明的商业规则、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实践证明,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比创新资源更重要。因为资源是可以流动的,有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创新要素就会源源不断地汇聚,创新潜力就会充分迸发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丛书”的政策篇,从科技、人才、金融、数据、产业、投资、财税、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十个维度提出政策建议,对于系统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大,不同地区地理特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和路径。“丛书”的实践篇,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布局,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动力源地区,以及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代表性省份、城市、园区和企业,总结提炼各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案例,能够为不同类型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借鉴。
(书评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